当前位置:朝夕网 » 精选知识 » 高考,也许是世界上最平等的一次人生通关!

高考,也许是世界上最平等的一次人生通关!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千百万学子走上了高考的战场,杉姐在这里祝愿各位考生旗开得胜、心想事成。高考,承载了亿万中国人的记忆。它不仅关系到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的命运,甚至和家庭、国家息息相关。其中的滋味,想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千百万学子走上了高考的战场,杉姐在这里祝愿各位考生旗开得胜、心想事成。

高考,承载了亿万中国人的记忆。

它不仅关系到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的命运,甚至和家庭、国家息息相关。

其中的滋味,想必每个经历过的人都刻骨铭心。

今天,杉姐要介绍一部和高考有关的纪录片。

《高考》

豆瓣评分8.9。

伴随着滴滴哒哒的秒针和有力的心跳声,一群孩子站在操场上庄严的立下了他们的高考誓言。

主席台上,校长高呼:

“迎战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高三战士们紧急行动起来,决战高考!”

主席台下,学生们一起宣誓:

“高三,我将卧薪尝胆,100天向坚持要10分!”

“爸妈,这一次绝不让你们失望!”

教室里,灯火通明。

监控室里,片刻不放松。

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

紧张气氛堪比美国侦探大片,杉姐瞬间回到高四啊。

因为无法摆脱的集体记忆,杉姐几乎是含着泪看完这部纪录片的。

说起高考,大多数人都有一段辛酸的血泪史。

但让人惊讶的是,在纪录片《高考》中,每个学生几乎都有不同的命运。

他们不再是统一贴着“高考生”的代名词,而是一个个有名字、有故事的学生。

这里既有压力重重、完全封闭自己的毛坦厂复读生,也有完全实现素质教育的北大附中学生;

有为了5000元学费四处借钱的宏志班孤儿,还有在耶鲁和哈佛之间徘徊的留学生;

有沉浮于一线城市无法参加高考的农民工子弟,也有回归书院的贵族式自由生。

与其说这部纪录片是“高考生”的聚焦,不如说这是中国当代青年人的聚焦。

纪录片《高考》共六集,第一二集将镜头对准了备受争议的“毛坦厂中学”,主人公之一的何飞是一名复读生。

开篇就拍到她因为成绩下滑,在老师办公室里哭。

老师的建议是,宿舍环境太差影响学习,建议家长来陪读。

但是家长的说法是:

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挣钱,实在没有多余的钱来承担陪读费用。

毛坦厂中学被称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

每年会有近万名学生从这里参加高考,其中大部分是复读生。

如果说超级中学衡水中学是“铸造厂”的话,那么毛坦厂中学就是“修理厂”。

(今天,毛坦厂中学门口,万人送考)

这里常年有数万名陪读家长,他们多来自农村或中小城镇。

虽然自己没上过大学,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上大学。

就是这个简单的愿望,让家长们放下一切工作,专职陪读,担负着高昂的陪读费用。

吴俊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爸爸之前有个厂,但是因为儿子读高中,他停掉了厂,来到毛坦中学当保安。

然而,事与愿违。

在3月份的月考榜单贴出后,吴俊的父亲打着手电筒半夜查看孩子成绩,看到的却是儿子从全300名降到3000名的消息。

他开始怀疑陪读的价值。

毛坦厂的墙上到处都是有“杀”气的标语和横幅。

“20天拿下数理化,像疯狗一样血拼”这样的横幅就挂在教室中。

学生们像高速复读机一样快速的背着单词。

或者“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毛坦厂中学的备受争议是因为这里监狱般的学习模式。

从早上6点20开始第一节课,10点50结束最后一节课,学生们经常凌晨1、2点钟才休息。

陪读家长把饭送到学校门口,学生仅用10分钟的时间吃饭。

老师日夜不休息,个个化身侦探柯南、福尔摩斯,不定时进行突击检查。

包括教室、宿舍、个人出租屋。

(晚上11点钟,班主任老师去学生的出租屋检查是否藏有与学习无关的物品)

手段包括:直接突击、摄像头间接突击。

(所以,在毛中,笑对高考是不成立的)

在这里,进步榜不如退步榜受重视。

课间一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集体入梦,偶尔站起来一个,一定是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

学生们边挂吊瓶边读书的情景让人心疼。

毛坦厂中学的教育在当代的中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它们采用的是军事化管理和基层+复读的模式。

这些学校的孩子把一本(重点大学)当成真理,把考大学当做改变命运、振兴家庭的唯一契机。

考试之重成为压在这些17、8岁学生身上难以言说的负担。

杉姐太熟悉毛中的感觉了,因为杉姐是在河北读的高中,自从衡水中学“成功”之后,河北的高中大概也都是这个样子了。

毛中的学习模式是传统教育模式的代表,成为大多数高考生的记忆。

当然,这种模式是广受质疑的。

有的人说,这样的教育禁锢了孩子的个性,毁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一些学校则会选择相对温和的高中模式,比如《高考》的第六集,其中讲到了北大附中的素质教育,和毛中的地狱式的“补习中心”相比。

北大附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高中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参加自己喜欢的“书院”,和学长在校园里有说有笑。

高三直接取消了班主任制,让孩子为自己负责。

他们的毕业典礼,非常隆重。

校长说,“我不让孩子考那么高的分,但是我希望他健康成长”。

也有回归古代书院式教育的极少数学生,他们以“游学”的方式授课。

游学时,高考组的教室在一所古镇的古宅厅堂。

学生不想听课可以随时走出教室。

这里汇集着高学历、高素质的有志青年教师。

还有的学生干脆选择放弃高考。

比如第三集中的刘云昊。

她的父母都是通讯专业的博士,母亲辞职在家陪读五年。

刘云昊在出国旅行期间已经选好了要去的学校。

她的起点显然比一些孩子要高,不到五岁开始学英语,小学五年级背完全部托福单词。

许多贫苦地区的孩子想都不敢想的出国留学,是她早就准备好的事情。

她的教室在北京郊区的一座马术中心。

课堂也大多是单独补习,或小班授课,老师看上去也洋气许多。

很多人羡慕刘云昊,没有高考,没有生活的压力。

然而这个女孩的日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

耶鲁在中国每年只收十几个学生的压力,让这个女孩的脸上长满了痘痘。

高起点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

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多的压力。

这让杉姐想起了之前介绍过的一部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

→BBC真实记录14个孩子50年的不同人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1964年开始BBC拍摄记录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7岁英国孩子的生活。

此后,剧组每隔7年都会拍摄一次。

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2012年更新的这一集中,他们56岁了。

《人生七年》通过把镜头对准不同阶层的孩子。

常年的跟踪拍摄印证了导演最初的想法,家庭出身对孩子的人生命运有决定性的影响。

21岁时,富人区的三个孩子都已如愿进入了牛津、剑桥等名校。

其中一个孩子面对镜头抱怨,大家都看到了他们如愿进入了理想的学校,却没人看到他们付出的汗水和辛劳。

56岁时,富人的孩子过的都不错,穷人的孩子大多还在为生活奔波。

片中只有一个穷人的孩子成功逆袭,他通过努力学习,成为剑桥物理系的学生,最后做了教授。

我们必须承认差距的存在,正如《高考》中的这些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

贫困地区的孩子在为几千元的学费苦恼,认为高考是改变人生和家庭的唯一途径。

而一些孩子却早就看遍世界各地的风景,对高考不屑一顾。

表面上看,这些家庭,这些孩子千差万别。

但当刘洋洋的爸爸为了给她凑学费便宜卖掉了小羊,攥在手里的一百块捏过来又捏过去。

当刘云昊的博士妈妈一脸憔悴,为她辞掉工作用5年时间陪读,为孩子的考试跑前跑后,迷路在香港街头的时候。

我们才会发现,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

没有一个家庭在面对高考的时候是不辛苦的。

不管这个家庭多么富裕,或者多么贫穷。

大多数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都会选择:倾其所有。

(刘洋洋的奶奶的愿望是在自己死前看到孙女上了大学)

所以孩子要考试了,父母比孩子还要紧张。

成绩出来了,孩子没哭,父亲先哭了。

那是一个不懂人情的年纪,父母的付出太多时候被我们看做理所当然。

在毛坦厂中学这一集中,陪读的家长们一直都是在做饭、送饭、洗衣、做家务。

他们舍弃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一个给妹妹送饭的女孩晕倒在地,妹妹(高)抱着姐姐(矮)痛哭)

毛坦厂的学生是被动的呆在监狱中,家长们则是心甘情愿的陪他们一起在监狱中。

就像《美丽人生》中,那个陪着犹太丈夫和儿子进入集中营的妻子。

纪录片《高考》不仅仅将镜头对准了参加高考的学生,它非常广泛的拍摄到了几乎和高考有关的一切人群,在这里给你展示了一个群像式的高考大军。

甚至,那些年我们都怨过的老师,在这部纪录片的镜头中都让人泪目。

我们怨他们不讲人情,生病了不给假期,疲惫了不让休息。

他们永远是喋喋不休,甚至少有笑容。

毛坦厂中学的老师觉悟不高,在他们看来,三本等于失业,而二本等于有了铁饭碗。

但除了上课之外,这里的老师还要给学生背行李。

凌晨突击检查他们的出租屋。

学生认为老师是魔法学院的。

老师说过一句话:

每天早上我醒的不一定比你们晚,晚上睡得不一定比你们早,你们在这里一年就走了,我年年如此。

这里老师就奉行一个真理,拯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

在这些贫困、落后的地区,老师没有什么先进的教学理念。

自身的资质也平平,就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他们只能和学生一样“用辛苦向高考要分数”。

他们只能像学生一样,像疯狗一样血拼。

上海有一所叫做“久牵公益”的学校,里面的学生是来上海打工的农民工子弟。

他们或许穿着、长相普通。

但非常惊讶的是,这些孩子能弹一手好琴,唱歌有模有样,会表演,甚至像大城市的孩子一样有着“外星人”的梦想。

这所学校的发起人张铁超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去到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他感觉那里就像是刚经历过一场战争一样。

从那以后,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些农民工子弟。

学生和他很亲近,并无毛坦厂的那种对立感觉,他们更像是朋友。

但,谁又能说哪种是好,哪种是坏呢?

贫困地区的孩子在教育条件落后的情况下, 如果不是用那种方式怎么取得高分,怎么摆脱世代的贫困?

高考已走过40年,备受争议。

一次考试决定人生命运,全国统一一张卷,分数代表全部这些都成为高考被诟病的关键点。

但是,无可否认,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它已成为中国社会当下最公平的考试。

张艺谋说:“没高考,没现在”。

顾长卫说:“那就像一道光”。

罗中立当时正准备成家,在女朋友劝说下,沿河走了20里路来到县城,挤上了高考报名的最后一班车。

易中天则正担任中学老师,担心自己与学生同场考试的尴尬,放弃了当年冬天的考试,1978年直接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

当下的中国,高考已不是唯一的选择,高考失利的牛人比比皆是。

马云三次参加高考成为师范校专科生;韩寒退学后小说、电影、赛车一样不落;孟非爷爷落榜后没想过复读,开始打工……

我们的社会正在向着多元化迈进。

孔子说:有教无类。

这部纪录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百态,更有高考生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

尽管方式不同,家长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

尽管方式不同,老师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学生。

尽管方式不同,我们的祖国,都深爱着我们的青年学子!

高考出分的那一夜,杉姐和很多朋友的感觉是:一夜长大。

那一夜,我们思考了太多的未知。

期待、憧憬、害怕、担心。

高中的校园里留下了太多秘密的心思。

多年后,这些终会成为生命中最甜蜜的回忆。

高考,不仅代表着分数和大学,它更是新一代的青年人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本文的最后,期待大家的留言,和杉姐一起说说你的高考故事。

以上就是朝夕生活(www.30zx.com)关于“高考,也许是世界上最平等的一次人生通关!”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高考,也许是世界上最平等的一次人生通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