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明朝兵役制度(明代的兵役制度)

明朝兵役制度(明代的兵役制度)

明朝屯田制度变迁?

明初为了恢复民生,实行“屯田制度”,“重农减征”的农业政策得到响应,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高普遍较富裕,朝廷对除江南的地区实行减税,江南的农业地区遭受着沉重的税收负担

明初,社会的许多方面都陷入了混乱,明朝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恢复民生,由于灾难和混乱频繁发生,战火的蔓延伤及了无数无辜的百姓,百姓的基本生存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朱元璋认为,维护社会安定,首先要解决的是民生问题,只有关注农民,才能稳定朝政。但是,根深蒂固的贫困已经根植于现在的社会,所以在建国初期,要顺应民心应先从农业入手,为了让农民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朱元璋出台了“重农减征”的政策。

从明朝开国建立直至70年间,是明代农业逐步恢复和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明初,农业发展不仅仅限于农业措施,还得益于明朝政策中实施的一系列配套措施。首先,为了保证国库财政收入的稳定,明朝政府强迫百姓回归农业复兴,这也是明朝后期一系列政策顺利实施的良好法律基础。

二是朝廷制定了相关的规定,将农业发展情况和成就作为对官员们的考核标准和晋升业绩标准,促进了小农经济在全国的推广和实施。三是为了解决明初留下的庞大军队,朱元璋开拓新思路,建立了“屯田制度”。

这是促进明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根本良策,不同形式的“屯田制度”不仅解决了军饷不足的问题,而且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减轻赋税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明初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然而,江南的农业地区却遭受着沉重的税收负担。为了其他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其实施了减税政策。为了保证国库充盈,税收稳定,政府就压榨富庶的江南,江南在这一政策下迅速走向衰落。

明朝中后期实行卫所制,由于过度依赖小农经济,经济逐渐衰落,为保证军队物资供应,进行农业政策的调整,但腐败现象频繁发生,经济未能得到有效恢复

明朝中后期,国家经济开始出现衰落颓废的现象,明初,朱元璋找到了一条促进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即“卫所制”,将士的后代生生世世都是将士,并在各个地区进行保护和守卫。

它不仅可以保护明朝的疆土,而且在农民短缺的情况下参与农业种植和农业生产。这项措施的目的是想将军士世袭服兵役制度与已建立的屯田制度的有效利用和结合起来。这样,既解决了国家兵源短缺的问题,减去了征兵带来的一系列烦恼和多余的财政支出。

二是解决了全国粮食供应问题,充分配置和利用了人力资源,这一规定一出台,全国军队就开始大规模的屯田行为,以满足军队的人员和粮食需求,同时也减轻了农民的农业生产压力。在古代,向全国征收农业粮食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军队的粮食供应,同时保障军队的粮食。

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农业负担。然而,这种“两全其美”的政策也预示着明代的衰落。明朝建国300多年,对小农经济实在是太过依赖了。它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同时,也带动了手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从农业政策的角度看,相关农业政策调整不到位,成为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明朝采取的农业政策及其配套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国家和军队的开支,但在和平年代,也是腐败滋生的开始,可以说,明朝灭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业,但是深刻观察此事发现导火线竟是由于卫所制度。

明中后期农业政策历经多次调整,官僚队伍的腐败,以及外部各族的侵扰,使得“重农减征”无法继续,采取“竭农重征”的政策来维持前方战事,为国家走向衰落埋下伏笔

明初最大的问题,即军粮问题已得到解决,各地区的农民也能自给自足,不仅如此,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出现在这一时期。那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呢?究其原因,源于卫所制度,此体制在初期,确实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好举措,军队也获得了自给自足的能力。

然而,在这样一个好的政策下,腐败问题像蛀虫一样滋生出来,越来越严重,腐败官员把世袭下来的士兵当作奴隶,随意使唤他们。他们试图压榨这些士兵,强迫他们长期耕种土地,以便从中谋取私利。

这样,体制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世袭士兵成了奴隶,军官成了地主的别称,卫所制度成了所谓的地主制,真正作为军粮的储备成了军官们挥霍的银两。万历年间,女真族的迅速崛起,严重威胁了明朝的统治和威信,为了缓解女真部落的威胁,明朝每年都向女真部落投入大量兵力,并拨出大量的金钱和物资阻止女真部落的发展。

然而,战争仍在继续,国库不断衰竭,由于战争的紧张和皇权的衰落,朝廷无法查处贪官,只能对农民施压,已经废除了“重农减征”的措施。相反,采取“竭农重征”的政策来维持前方战事。由于战争,严重的赋税和自然灾害不断,终于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明朝走向灭亡。

古代征兵的制度和方法?

1、商周时期的征兵与甲士制度:每个部落成员在战争期间,都有当兵作战的义务。军队的核心是王家与贵族子弟,基干力量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

2、战国时期的常备兵与常备兵考核制度 :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

3、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壮丁作战的权力。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4、三国时代的世兵制度:“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由军府管理,称为“土家”、“军户”,他们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5、唐初的府兵制:在设府的地方,人民有充府兵的义务,兵农合一。

6、唐朝后期、宋朝的募兵制:终身服役。

7、明朝的是卫所制:兵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平时屯田或驻防,战时出征。终身服役 。

8、清的旗兵制:起兵伊始,以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朱棣为什么要征兵安南?

因为当时安南的国王杀了明朝的使臣和原来的安南王孙

洪武初年,朝廷下诏,安南国王陈日喹遣使朝贡,被朱元璋正式加封为安南国王,并将其列为“不征之国”。十几年后,安南内乱,陈氏家族被黎氏家族取代,立国号为大虞。黎氏向明继续进贡,并谎称其为陈氏后人,永乐元年成祖朱棣加封黎苍为安南国王。

安南国崇尚武力,多年来一直与周边打个不停,甚至公然骚扰明境,劫掠人畜。永乐二年八月,老挝派遣使臣护送已故安南王的孙子陈天平来到朝廷,状告黎氏篡夺王位,欺骗天朝。朱棣遣使前往查问,并让陈天平同行前往即位,但黎苍在鸡陵关(即友谊关)设伏杀了陈天平。朱棣闻讯大怒,令成国公朱能为大将军,统兵七万五千出征安南。

安南全民动员,抵抗“侵略”,军民设置障碍陷阱,据险死守,不久朱能病故,新城侯张辅继任大将军,当时朱棣的军队才经历了靖难之役大战的考验,战斗力很强,大军一路披靡,五个月平定了安南,俘敌竟达二百余万,国王黎苍及其将相王侯均被捉拿。于是朱棣将安南划为中国郡县,设交趾布政三司,辖安南17府,157县。

朱棣吞并安南,令陈氏的拥护者大为失望,旧臣简氏率先发难,由于明主力军已撤离,局面很快就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调军再征。但和上一次出征的性质不同,安南人民已经把中国视为异邦了,不甘心作“亡国奴”,奋起抗击,由黔国公沐冕统帅的“侵略军”遭到重创。永乐七年五月,简定自封为太上皇,拥立陈季扩为大越皇帝,改年号为重光。安南百姓相率归顺陈季扩。上次平定了安南的张辅(已封英国公)重新受命,统军二十万征伐。永乐八年春,张辅大破叛军,活捉了简定,陈氏投降。成祖本以为大局已定,但刚招回张辅,黎氏不久却死灰复燃,于是又战。明军虽然势大,却束手于“人民战争”,从永乐六年一直到永乐二十二年,始终无法完全消灭抵抗,平定安南。安南军民抵抗持续不衰,越战越强,明军反而逐渐被动,只能固守战略要地。

兵役法和兵役制度最早在什么朝代?

先说结论,兵役法和兵役制度最早在秦汉朝代。战国中期的秦国诞生了中原地区最早的兵役法和兵役制度,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就确立了完备的兵役法和兵役制度,凡是成年男子都要服一定时间的兵役,这种制度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勤。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明朝兵役制度(明代的兵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