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精选知识 » 曹丕、刘备前后称帝,孙权为什么只称王,迟迟没有当皇帝?

曹丕、刘备前后称帝,孙权为什么只称王,迟迟没有当皇帝?

220年10月,汉献帝被迫退位,曹丕称帝,建立曹魏政权。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然而,孙权却没有称帝,而是在222年,接受曹魏的册封,成为吴王。直到229年,孙权才登基称帝,此时刘备

220年10月,汉献帝被迫退位,曹丕称帝,树立曹魏政权。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但是,孙权却没有称帝,而是在222年,接受曹魏的册封,成为吴王。直到229年,孙权才登基称帝,此时刘备已死6年,曹丕也死了3年。那么孙权为什么迟迟没有称帝,这暗地里到底暗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在曹丕、刘备前后称帝的情况下,孙权原本也能够选择称帝,由于他当时盘踞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综合实力乃至比刘备还要强些。孙权尽管没有称帝,但却在222年10月树立年号。按理说“改年号,正服色”就是称帝的节奏,说明孙权是想称帝的,但他又投鼠忌器,所以建元而不称帝。

​其一,防止两线作战,减轻军事压力。219年,孙权剿袭荆州,杀死了关羽,与刘备的盟约决裂。以后,曹丕称帝,孙权再度上书,“卑辞奉章”,并送还于禁。当时,曹魏大臣刘晔看穿了孙权的妄图,他认为孙权“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乘其衅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

222年6月,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击破刘备,孙权获得了成功。但是,此时曹丕不断敦促孙权交出人质,致使双方关系决裂,由于一开始,孙权就没有真心称臣。在与曹魏关系决裂的同时,主持蜀汉国政的诸葛亮调整政策,与东吴从新修复关系,双方再度结成同盟。孙权再度化解两线作战的危险。

​其二,孙权本身实力不足。孙策在临死前,说过一番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也就是说,在开疆拓土,争取天下方面,孙权是不如孙策的,但孙权有一个优点,他能任命贤明,保固基业,也就是说孙权是一个守业者,而非首创者。

一旦称帝,就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篡夺天下的野心,必定会招致其他权势的袭击。孙权坐收江东,始终奉行划江而治的原则,并无踊跃向北方用兵。孙权心理很明白,以他的能力以及实力,很难篡夺天下,所以他的目标就是称霸一方。孙权像勾践同样,一直哑忍,直到没有危险时,他才公开称帝。

​其三,东吴内部整合问题。田余庆先生曾说:“孙权迟回不进,除了了山越不宁、外敌要挟等一般缘由之外,我想再也不是像曹操那样畏名义而自抑,而是等待政权江东化进程的完成”。孙权要想政权稳固,必需得到江东士族的支持,所以他要整合江东士族的气力,让他们支持自己的政权,只有这样,才能坐稳皇位。

229年,47岁的孙权登基称帝,改元黄龙。对此诸葛亮力排众议,派卫尉陈震前往庆贺。双方还再度结盟,并划分了曹魏的国土,“以徐、豫、幽、青属吴,并、凉、冀、兖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但是,这个规划并无实现,由于魏、蜀、吴三国都没能统一,反而被西晋取代。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3.《秦汉魏晋史探微》

以上就是朝夕生活(www.30zx.com)关于“曹丕、刘备前后称帝,孙权为什么只称王,迟迟没有当皇帝?”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曹丕、刘备前后称帝,孙权为什么只称王,迟迟没有当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