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古人的休假制度?

古人的休假制度?

其实唐朝有哪些节假日?古时候的官员皇帝是天天都要上朝吗?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古代是几天工作制?,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古代春节放假几天?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休闲度假的需要也在不断提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效仿欧美和日本的做法,我国陆续推出了一周双休和黄金周制度。时至今日,我们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为11天,休息日为104天,合计116天。那么,古代历朝历代公共假期休假制度是什么样的?休假天数是多少?官员休假制度有怎样的变迁历程?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主要是分析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官员休假制度的变迁历程。

秦朝及以前:没有公认的法定节假日

在秦朝及以前,官员没有法定的节假日,也没有具体的休假制度,政府官员每天都要按时上班,如果遇到什么特殊情况,需要提前请假,经皇帝或相关部门的批准后,方能离开。秦时的官员请假称“告归”,告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疾病需要回家休养,二是身体老迈需告老还乡。

两汉时期:建立完备的节假日休假制度

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官员休假制度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时期就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休假制度。首先是按照当时的规章制度:“吏员五日一休沐”,“休沐”即休假的意思。《史记·郑当时列传》记载,郑当时在汉景帝时期担任太子舍人一职,“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由于当时官员大都居住在官署的宿舍里,当时住宿条件有限,也没有办法天天回家休息。因此,朝廷就规定,各级官员可以每隔五天休息一天,各级官员可以借机回家探望一下家人,顺便洗澡休整一下,以迎接接下来紧张繁重的公务。

除了上边说的五日“休沐”假期外,西汉朝廷还在每年的夏至和冬至两大节日,给各级官员各放假五天,在皇帝的诞辰也放假三天。此外,汉代规定官员还可以有临时的假日,即告假,可以分为“予告”和“赐告”。予告是因为有功,国家依照法律准予休假。赐告则是病假,但是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不能超过三个月。总的来看,汉代的休假天数达到了73天,虽比不上今天的休假天数,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着实不算少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休假制度基本沿袭了汉代做法,由于南北朝时期战乱不休,休假制度有时得不到有效地贯彻。在这段时间内,位于南方的梁朝,出现了官吏“轮休”的做法,将原来的五日休3假一天,改为每十天才休假一天。

唐朝时期:节假日名目繁多,休假天数创新高

到了唐朝时期,政府官员的休假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放假的名目和种类也更加繁多,唐朝时期也是政府官员休假天数较多的时期。根据《唐六典》中的记载:“内外官吏则有假宁之节”,这一条下的注释是这样的:

“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各一天假日。五月给田假,九月给授衣假,各十五日。”–《唐六典》

从《唐六典》的记载看,到了唐朝,由于政府公务更加繁重,汉代官员享受的五日休沐假期制度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沿袭南朝梁朝的“旬休”做法,每旬休假一天,常规假期直接缩水一半。这一点可以从许多史料中得到佐证。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的名作《滕王阁序》里提到:“……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指的“十旬休假”就是每十天休假一天的意思。

据王聘三《古今事务考》载:“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从上述记载看,在唐高宗永徽三年,朝廷规定每旬官员们可以不上班视事,回家休沐一天,也就是可以每旬放假一天。

与汉代的同行相比,唐朝官员的常规假期不仅少,而且请假程序也是相当繁琐和严格。按照当时“旬休”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满后要到衙门销假,是谓报到。否则,就要扣发一个月的俸禄,甚至罢官。

除了常规的旬假外,唐朝还有种类丰富的节日假期。每年还有2个“黄金周”,每逢春季、冬至各休7天,清明节休4天,中秋、夏至分别休3天假,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端午节、重阳节、三伏天以及比较重要的节气日都要休假一天,这里比较夸张的是,唐朝皇室自认是老子后裔,又崇尚佛教,因此在老子诞辰和佛祖释迦摩尼诞辰日都放假一天。总的来看,唐朝官员的休假天数达到了上百天。

宋朝时期:中国古代公共假期天数最多的朝代

宋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巅峰期,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水平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朝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公共假期天数最多的朝代,堪与现代相媲美。

宋人庞元英所著的《文昌杂录》对北宋中前期官员休假制度有详细的介绍:“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社(春社)、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社(秋社)、秋分、授衣、重阳、立冬,各一日;上中下旬各一日。……百司休务焉。

从上述记载看,宋代的法定节假日种类繁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诸如元日、寒食、端午、重阳、腊日等传统节日,以及冬至、立春、立夏等节令;二是“天庆节”、“天圣节”、“先天节”、“降圣节”、“天贶节”这样官方设立的政治性节日。如宋太祖赵匡胤为纪念其去世的祖父,规定在其忌日放假3天。宋仁宗为纪念自己母亲章献太后的寿辰,也规定放假3天。上述两类节假日加起来有 76天之多,再加上宋朝沿袭唐制,官员每个月还有三天的旬休,一年合计36天。总的来看,宋朝官员一年有112天的节假日,跟现代人享受的节假日天数差不多。

但是,考虑到宋朝人还有一些临时性假期,如父母居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天的“定省日”,其间不含路程来往时间。父母居住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会有十五日的“定省假”,期间不包含路程来往时间。此外,儿子行冠礼,休假三日;子女结婚,休假九日。宋朝还有一个省亲假,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日,各级衙门停止办公,也就是所谓的“封印”,回家过年,直至次年的正月二十日恢复办公,省亲假长达一个月之久。综合来看,宋朝人的节假日天数应当是自古以来中国最多的。

元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假期数量锐减

公元1276年,在“崖山之变”后,蒙古人入主中原。由于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出身,对假期没有什么概念,也没有特别的执念,再加上元朝统治者对汉地和汉人多少持歧视政策,使得元代的节假日天数锐减。元朝的节假日只有52天:“若遇天寿(皇帝生日)、冬至,各给假二日;元正(春节)、寒食,各三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给假一日。”

明清时期:节假日继续大跳水,直到清朝晚期引入西方星期天休息观念,假期有所增加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古人定鼎中原以后,可能是因为朱元璋本人是贫苦农民出身,对安逸的休闲生活不太感兴趣,不愿意给自家打工的官员放太多假。为了更好地管理各级官员,明朝的休假制度更加严格。官方法定的节日假只剩下正旦、冬至和元宵,加起来才18天,连唐宋时期每月三天的旬假也被取消了。

据史料记载,正旦、冬至及元宵作为明朝的三大法定节日,官员们在这三个节日期间可享受休假的待遇。 \凡每岁正旦节,自初一为始,文武百官放假五日。\(《明会典》) \冬至节,本日为始,放假三日\(《明会典》) \永乐七年,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为始,赐百官节假十日\。(《明会典》)

也许是感觉本朝在定期休假方面对文武百官有点苛刻,在明宣宗任内,明宣宗下诏建立定期休假制度,规定给百官增设旬休,即到了每年的开端,文武百官都可以休假十日。值得注意的是,明朝所谓的旬休,是指在每年年初休十天假,比唐宋时期的每月休三天假有了明显减少,可谓是历朝历代中在休假方面最苛刻的朝代之一。总的算下来,明朝官员的休假天数只有28天,呈继续下滑态势。在大明朝为官,拜朱家天子农民本性难改所赐,不但官员俸禄为历朝历代倒数水平,休假也是如此,可谓是对官员们极不友好。

\宣德三年,上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许百官旬休,选胜宴乐……又定于每年岁首旬休十日。\(《明会要》)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朝,在许多制度上都沿袭了明制,官员休假制度也不例外。清朝官员只在正旦、冬至及元宵分别放假五天、三天和十天,工作强度可谓是很大。不过考虑到冬至过后各地天气普遍寒冷,又距春节不太远,于是,清政府出台了“封印”制度,规定每年所有官印都要封存起来,封印的时间为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到次年正月二十再解封启用官印,在这段时间内官员无法开展公务,可以放假将正旦和元宵假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月左右的年假。这样算下来清朝的公共假期也超过一个月。

到了清朝晚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被迫打开国门以后,西方的星期天观念开始传入中国。“洋务运动”开展后建立的新式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率先给学生放假过星期天。究其原因,是要照顾外国教师的作息习惯。随着戊戌变法的推动,各地的新式学堂陆续成立起来。由于“西学东渐”之风的盛行,一些新式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了全校师生星期天休息的制度。当时还很少有“星期日”这个称呼,通常以房、虚、昴、星四字代替。

“星期”首次由政府明文规定,是清政府在1902年8月15日颁布的 《钦定中学堂章程》和《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 全国中等、高等学堂一律实行星期日休息制度。从 1906 年起,清政府中央各部也相继在星期日放假公休。民国时期继续沿袭每周休息一天的公共假期制度,并将这一范围逐步扩展到公私企业。

古人如何上班和休假

古代的官员、士人、农民、工匠、商人等都有各自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 古代的休假制度也有不同的规定,根据朝代和职业的不同,休假的时间和方式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古代的休假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期休假,一种是节庆休假。

定期休假是指按照一定的周期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比如汉代规定官员五日一休沐,即每五天放一天假回家洗澡休息;隋唐时期改为十日一休,即每十天放一天假;宋元时期沿袭了隋唐的制度;明清时期则逐渐取消了定期休假,只保留了春节、冬至和皇帝生日等三个假期。

节庆休假是指按照传统节日或者特殊事件安排的休假时间,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寒食、冬至等节日都可以放假;另外还有皇帝诞辰、佛祖生日、孔子圣诞等特殊日子也可以放假;还有子女婚事假、亲戚结婚假、拜扫假、田假、丧假等特殊情况也可以放假。

根据不同的朝代和职业,古人一年的休假时间也不尽相同,有的多达一百多天,有的少则几十天。

所以说,古人也是有上班和休假的,只是他们的方式和我们不太一样而已。

古代春节放假几天

唐朝(7天)

唐玄宗时期,颁布了《假宁令》,上面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正即春节之义,即春节到冬至分别放七天假。这和我们现在是一样的,也是七天假,时间上也算充裕,但对于官员来说就不那么友好了,因为他们在大年初一那天还得早早地上朝给皇上拜年,地方上的官方同样不能擅离职守,严禁离开衙门,家人若想和他们团棸,就只能到工作单位上来了,默默心疼他们三秒。

宋朝(7天)

宋代的春节基本上延续了唐制,这也是一个7天的假期,但实际上假期实在令人发指,宋代的春节包括忙年、过年、闹年,元宵节也是“新年”的一部分,它曾经是一个为期7天的假期,此外,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在农历十二月初七去世,假期为七天。宋仁宗的母亲在农历十二月十岁生日放假三天。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有传言称天上掉下来,真宗下令将第一个月的第三天定为天庆节,官员和其他人则休了五天假,这样计算,从第十二个阴历月到第一个阴历月,有几个长假,您几天都不用工作,可谓是神仙假期啊。

明清(大约一个月)

在明清时期,政府官员休假的次数较少,唐代实行的“十天假”制度(每九天休息一天)逐渐减少甚至取消,全年仅保留三个假期,分别是春节,冬至和皇帝的生日,政府的举动遭到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因此,政府通过封印和长假实施了冬至,元旦和元宵节这三个假期,每年腊月“十九日或二十日各署封印,至次年正月,亦于此二日开印”,前后大约需要一个月。但是,政府的规定是,有条件的官员在长假期间仍必须不时前往其官方办公室处理强制性的公务,而且涉及司法的事务也不能停止。

民国时期(没有假期)

民国时期则可怜多了,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自1929年1月1日起,中国历法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农历被废除,为了有力地执行这一命令,政府还规定,春节期间不得允许中介机构,学校和商店放假,否则将对有关负责人施加严厉的制裁和处罚。因此,无论是除夕夜还是元旦,所有政府机构都必须上班,学生正常上学

明朝一年几天假

一年只有三天假,根据《明史》记载,这3天分别是春节、冬至、以及老朱生辰。并且在明初还不留行请假,哪怕碰到家中丧葬之事,或者自己生病了,想请假都非常困难,得经过3个步骤去申请,估计申请完病都要好了。

朱棣之后明朝皇帝逐渐正常了起来,放假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也就是每工作5天就能够放1天假回去休息沐浴,整理仪表。

唐朝有哪些节假日?古时候的官员皇帝是天天都要上朝吗

唐朝假日多,官员休假制度也非常宽松。

1、旬假

唐代把实行了八百余年的五日一休沐,改成了十日一休沐,时人称为“旬休”。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休沐始于汉,其以旬休,始于唐也”。旬休的具体日子,是每月的第十天、第二十天和最后一天,也称“上浣”、“中浣”、“下浣”。虽然“九日驱驰一日闲”,例行假日在账面上比汉代少了一半,但因为官吏不再住在官署,与家人的团聚时间倒是多了。

2、节假:包括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重大节日以及各节气的假日

《唐六典》(张九龄等人编撰的行政发典):“内外官吏……谓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并给休假一日。五月给田假,九月给授衣假,为两番,各十五日……”

统计下来,民俗节假二十七个共47天。其中,元日(春节)和冬至享受的是长达7天的“黄金周”。

3、田假

五月有15天田假,可以抽身照顾家中农活。

4、授衣假

九月有15天的授衣假秋收和准备冬衣。总计旬假36天,节假47天,加上田假和授衣假30天,总数已达113天不上朝,这还没完。

5、天气不好可以不上朝

6、千秋节

唐代帝王以老子后代自居,从玄宗天宝五年开始,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成为假期。

玄宗还开了另外一个先例,把自己的生日设为节日,名之曰“千秋节”。《旧唐书》:天下诸州都要大搞宴乐,休假三日。玄宗死后,子孙经过慎重考虑,把这三天假停了,不过,后面的不少皇帝学会了自娱娱人的这一招,也在自己生日设节放假,这种惯例一直持续到了晚唐。

7、辍朝假

皇帝临时有事不上朝,那么这一天也会变相地成为假期,即所谓“辍朝假”。造成辍朝的原因一般有二,一是天气恶劣,风雨交加的日子官员没法上朝,朝廷便会放出歇假通知,《旧唐书》和《唐会要》:“以大雪放朝”、“朝官遇泥雨……停朝参”等。

8、日蚀假

日蚀的时候皇帝觉得不吉利,所以也不上朝。

9、悼假

皇亲国戚或重要的大臣去世也会辍朝放假,短的停一天,长的13天。

古代是几天工作制

秦汉时期,官员们工作和休息是以5天为一周期,就是每工作4天就休息1天,这种假期被称为“休沐”。字面上的意思是洗个澡放松一下,后来制度放宽了,官员们除了洗澡外,还可以回家看看父母妻儿,最后演变成了固定假日,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

唐宋时期,官员们工作和休息是以10天为一周期,就是每工作9天就休息1天,这种假期被称为“旬休”。这样一算,唐宋要比汉朝的假期少?其实并不然,唐宋时期有许多节日,除了冬至、清明等等大型节日外,还有老子诞辰等等节日,放假时间从1到7天不等。有人统计,宋朝官员一年可以休息110天。

到了元朝时期,可能是游牧民族对中原文化的不认可,不仅取消了周期的假日,而且全年的节日也只剩下16天。到了明朝初期,工作狂朱元璋只规定全年只休3天,就是春节、冬至、他的生日。可是,这种制度执行起来太难。之后慢慢增加了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清朝的假期基本延续了明朝的制度。

不过,明清时期虽然假日少,却还有一项补偿,官员们都有寒假,每年冬天有一个月的时间休息,被称为“封印”,到了来年上朝时,则称为“开印”。尽管如此,明清官员一年的假期也不超过50天。

假期的由来

我国的假日制度由来已久,它始于距今2000余年的西汉。

当时官员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所以称假日为“休沐”。汉代规定朝官每5日返家休沐,故称之为“五日休”。

唐朝改为“旬休”,官员10日可休息一天。古代除定期的休息外,还有节假日。唐朝中秋节给假3天,寒食清明4天。明代冬至放假3天,官吏用以处置紧急家事,一年以60天为限。

清代对有功的文武大臣给“赏假”。对于官吏的假日,历代均有严格的规定。唐德宗明文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假满之日,须到衙门报到,否则扣发俸禄一月。有的还因此被罢免官职。

清朝初年,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礼拜天”这一宗教用语开始在我国出现。辛亥革命后,开始实行星期日休息制。

古代一年有多少天

古代一年的天数和现代一年的天数相同,都是365天。
因为古人也意识到天文学中大地旋转一周所需时间为365.25天左右,因此在历法上也采用了这种计算方式。
从而古代一年的天数和现代一年的天数相同。
需要强调的是,古代的各国历法标准不尽相同,例如以冬至为年的起点、以春分为年的起点等等,不过它们都以365日为年的长度。

关于假期的由来?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古人的休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