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历史价值?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历史价值?

各位朋友们,如果你们对半坡人会制造什么陶器?和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的特点?感兴趣,那么请继续阅读下去。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这两个话题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它们的相关方面,以期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01 仰韶人的梦想

管这件陶器叫“盆”,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经验,其实它不是“盆”,它是瓮棺的棺盖,“瓮”就是“请君入瓮”的那个“瓮”字。瓮棺就是陶制的小棺材。瓮棺内,有一小孩的骨骸。也许,当时的半坡人并不像我们今天一样,把生死离别看作是人生最悲楚的事情,他们将死者葬于瓮棺之内,以盆为盖,埋入土中。

原来这是一副棺材盖子里面的彩绘图案,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灵魂的安排。细看这陶器的图案,红陶底黑彩绘,盆的内壁,实际上是两组对称的人面。那人面好像做梦,鱼游入人梦里。人面鱼纹的构图近似于几何图形,有一些简单的圆、三角形以及一些直线,构图虽简洁,但是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仰韶文化里才有的西安半坡人做梦时的表情,安详陶醉。

人面在做梦,鱼载着小孩的灵魂游入梦里,或者鱼就是小孩的灵魂。人死后,灵魂能与鱼合体,这大概就是仰韶人的梦想吧。

半坡人认为,死者入瓮之后,灵魂不死还会做梦,所以在瓮棺盖上描绘了这样一幅人面鱼纹,展示半坡人的幸福梦想

02 照亮梦想要有光

现代人看,瓮棺里面,漆黑一团。现代人所谓的“光明”,是用那些外在物质光源,来照亮自己早已睁开的双眼。而史前人,我们通常所称的原始人,他们自有灵感,他们所理解的光明,其实是能够照亮万物的内在性光明,那便是灵魂释放的关于梦想的光,他们相信灵魂自带光明,是可以内视的光。至于史前人依托什么样的媒介,来表达这种内在的光明,也就只有彩陶了。

瓮棺,由彩陶制成,彩陶本身就含有光。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以土为体、以水、火为用的万物一体和万物有灵的光。根据陶器的物理属性而言,它是包含了火的泥土,是人的梦想通过火之光在泥土上呈现的造物,是人以冶炼的方式而非以加工的方式,第一次尝试创造而成为造物主,因此,仰韶人认定彩陶有光。有凝固的火之光,也有他们创造力的灵魂之光。

中国陶器文化,已从仙人洞文化那只陶罐,进入到了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一烧窑的光明已立于神话之巅。

从梦想到思想,从灵性到理性, 人类在经历工具化成长的同时,也开启了精神性成长的历程。从万物之灵到个体灵魂,这条路很长,人类行走了上万年。

半坡型陶瓷资料

半坡型陶瓷就是半坡型仰韶文化陶器,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距今已有六千多年。

陶器都是手制。主要用泥条盘筑法,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制,有少部分见有便用慢轮加工的痕迹。典型器皿有圜底钵、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尖底瓶和葫芦形器等。以彩陶最具特色,纹饰单纯,动物形象较多,以鱼纹最普遍,几何形纹也较常见,以直线,折线和波线等几种基本线形组成,具有一种纯朴和稚拙的情趣。半坡陶器上同一种类的花纹,几乎都装饰于同一类型器物的特定部位,用于不同器物的为数很少,这是半坡装饰手法的另一特色。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的特点

半坡人面鱼纹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物,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1955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它的特点是:一是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永不褪色。二是此件陶器人鱼合一,人面呈圆形,嘴角两边各衔1条小鱼,两侧耳部则簇拥着两条小鱼。高高束起的发髻用鱼纹装饰。三是人面鱼纹陶盆是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半坡人何以创造出人鱼合一的图纹成了千古之谜。

半坡人面鱼纹陶盆被誉为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历史价值

人面鱼纹彩陶盆: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

类似内容的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

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半坡人会制造什么陶器

半坡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了天然矿物质颜料,并掌握了矿物质 的显色规律,将矿物质原料研碎调和后用于陶器表面的装饰,制作出了具有艺术情趣和价值取向的彩陶。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

半坡人的生活用具最具特色的为什么

最具特色是“彩陶”。

距今约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居住于半地穴式房屋,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原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半坡居民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已经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他们还用鱼叉或鱼钩捕鱼,用纺轮制作麻衣,半坡人制造的彩绘陶器,形状各异,表面用赭色、黑色等颜料绘成动植物或几何形的花纹,居住在黄河流域附近。

半坡彩陶的用途

1、半切文彩陶盆是在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用作盛水,是马家窑文化的珍宝。

2、小口尖底瓶用作汲水,因为其底尖,容易入水,入水后又由于浮力和重心关系自动横起灌水,同时,由于口小,搬运时水又不容易溢出,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小口尖底瓶成为仰韶文化最为典型的器类之一。

3、半坡彩陶在陕西黄陵出土,用红陶制作而成,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更有可能是用来盛食物的器皿。

仰韶文化陶器文化的显著特征是

一、半坡型

半坡类型集中分布在渭河中下游地区,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及河套,东至豫西、晋南,西到陇东。具有类型特征的陶器有直口弧壁圜底或平底钵、卷唇斜弧腹或折腹圜底盆、平唇浅腹平底盆、直口尖底瓶、蒜头细颈壶、侈口鼓腹平底罐、小口细颈大腹壶、短唇敛口斜直腹或鼓腹小平底瓮等。

特点:纹饰主要有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彩纹等。彩陶纹样简单朴素,以红地黑彩为主,少数为红彩,母题有鱼、鹿(或羊)、蛙、人面等动物纹,少量植物枝叶纹,以及由直线、横条、三角、圆点、波折等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

二、马家窑型

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马家窑类型产生于距今5800年至4800年之间,半山类型产生于距今4800年至3800年之间,马厂类型产生于距今3800年至2800年之间。

特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三、庙底沟型

庙底沟类型存在的时间长达1000年,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分布在东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

特点: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全为外彩而无内彩,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亦有动物纹饰。这些纹饰交互组成,并不均匀周整,也无一定规律。磨制石器以石铲较多,骨器出土较少,种类也显得简单。

四、史家类型陶器

陕西渭南史家类型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史家类型遗址分布地区与半坡类型相同,在半坡、姜寨(二期)、北首岭等均有其遗存。陶器的特征与半坡类型大体相同,代表性器形有敛口圈底或平底钵、卷唇圈底或平底盆、溜肩尖底瓶、葫芦瓶、细颈壶、鼓腹平底罐、瓮等。

特点:纹饰亦同于半坡类型,但彩纹中增添了弧线、圆点构成的图案花纹和鸟鱼合璧的动物图像。

五、石岭下类型

石岭下类型的基本文化面貌接近于马家窑类型,同时又清晰地表现出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渊源关系,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存在类似地层关系的还有多处,在临洮县的马家窑遗址、天水巾的罗家沟遗址等均有发现。

特点:石岭下类型陶器以较浑圆造型的泥质橙黄陶彩陶罐、壶、瓶为典型,彩绘图案由变体鸟纹演变而来,以圆点为中心配以旋形分散的线条构图,出现圆形、圆圈和线条构成的格局。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半坡人会制造什么陶器?和半坡人会制造什么陶器?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半坡人面鱼纹彩陶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