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东林党为何能左右明朝格局,而到了清朝却变得顺从与屈服

东林党为何能左右明朝格局,而到了清朝却变得顺从与屈服

说起明朝灭亡,原因有很多。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明末朝堂内部的党争而导致的政局紊乱。

而最主要的,就是天启年间江南东林党与其余党派和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了。

激烈的党争加速了明朝的内耗,也让原本就处于下坡路的大明王朝逐渐走向崩溃。

那么,东林党究竟从何而来?为何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左右国家格局?到了清朝之后为何又一改原貌,变得顺从与屈服了呢?

图片来自网络

起源于江南士大夫集团

说起东林党的由来,可能要一直追溯到明朝成立初期。

元朝末年,由于政府对于汉人的压迫日益加剧,老百姓们再也无法忍受,纷纷拿起武器进行反抗。

这就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

图片来自网络

明太祖朱元璋在25岁那一年加入了濠州郭子兴的麾下,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南征北战,成功击溃了腐朽的元朝以及各路军阀势力。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由此建立了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所领导的封建王朝——大明王朝。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在明朝建立初期,北元政府还没有被完全消灭,他们利用黄河天堑和幽云十六州漫长的关隘对明朝军队继续负隅顽抗。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仍然处于无休止的征战当中。

再加上元朝时期南北政策的不协调,大多数汉人集团都向南迁移,南北发展逐步拉开。

结果这导致了南方士族逐渐做大,北方士族逐渐没落。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朝举办了开国之后的第一次科举。

图片来自网络

结果当朱元璋满心欢喜地查看学子们的入仕成绩时却发现,25名中第的学生,全部都是淮河以南的南方人。

这顿时让朱元璋大为恼怒,还以为是淮西集团操控了考试内幕,于是下令对其彻查。

经过一番仔细的调查最终却发现,考试成绩准确无误,没有任何可疑的地方。

由此看来,当时南北士族之间的差距已经颇为巨大。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为了平衡这样的局面,朱元璋下令从此以后设立南北考场,对全国的学子进行分别录取。

可是这样的政策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随着时间的流逝,江南士大夫集团,逐渐成为了明朝政局之上的一股庞大的势力。

图片来自网络

“朋党之风”的兴起

在明朝前期,受到“明初四大案”的影响,明朝统治阶级对于“朋党”的打压是十分剧烈的。

为此,明太祖和明成祖先后设立了锦衣卫、东厂等进侍机构,以此来暗中对百官进行监视。

防备他们结合在一起而对皇权造成威胁。

到了明朝中晚期,由于陷入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以及日益崩坏的经济局势。

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不断下滑。

图片来自网络

封建压榨导致人民不断起而反抗,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官逼民反的剧烈冲突。

虽然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治理下,这股剧烈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和,但是这终究只能起到减缓和拖延的作用,根本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在张居正去世以后,与他素有嫌隙的万历皇帝,立刻就将其颁布的包括“一条鞭治理土地法”在内的许多新政废除。

结果这导致了明朝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政局再次发生了剧烈波动。

失去了张居正的牵制,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朝政的万历皇帝,没有能力去管控政局。

图片来自网络

这让明朝的朝堂之上出现了很长时间的真空期。

而这又让原本被压抑下去的江南士族集团再次看到了机会。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因为直言纳谏而被明神宗所厌恶的内阁大学士顾宪成被削去了官籍回到了无锡老家。

回到家乡之后,顾宪成决定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

恰好在无锡有一所宋朝学者杨时曾经讲过学的东林书院,于是顾宪成就与弟弟顾允成联合起来,对这所书院进行维修。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顾宪成在官场上威望甚高,所以他的讲学也吸引来了一大批地方士人前来观赏。

刹那间,东林书院成为了江南地区的一座“朝圣之所”。

1604年10月,在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举行大会一、二次,每月小会一次。

至此,江南士族集团之中又开始兴起了一股“朋党之风”。

东林书院插画

只手遮天的势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林书院所吸引的江南士人越来越多。

其中大部分人都投身到了官场之中。

俗话说“官官相护”。

这些早已相识多年的人,在有着相同的政治理念的情况之下,自然是紧密的贴合在了一起。

不久之后,在明朝末期左右政局的东林党便横空出世了。

东林书院

在东林党诞生之初,朝廷当中也有着其他一些颇具实力的朋党。

比如山东人的齐党,湖北人的楚党,安徽宣城人的宣党,江苏昆山人的昆党以及浙江人的浙党,

不过这些党派都没有东林党的势力雄厚。

为了争夺各自的利益,固地保持自己在朝堂之上的权位,这些人集合起来,将攻击东林党放在首务。

其中,以曾经担任过内阁首府的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为首。

图片来自网络

从内阁拟定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到地方上的县镇颁布的小范围政策,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抓着一丝一毫的纰漏去对东林党人士发起攻击。

而面对着这些攻击,东林党人也紧密的团结起来,进行着强有力的反击。

于是,明末激烈的党争便就此开始了。

这一次的党争持续了近十年之久。

图片来自网络

最终,在“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以及万历立储的激烈争斗中,更加团结的东林党人笑到了最后。

他们利用其他党派相互之间并不完全信任的弱点,见缝插针去转移矛盾,成功将其分化。

到了明熹宗上位的天启年间,东林党已经成为了朝堂之上只手遮天的党派,甚至能够对皇权产生威胁。

图片来自网络

宦官集团的覆灭打破权力平衡

明熹宗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就将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抬了起来,以此来对东林党形成制衡。

结果由于明熹宗并没有把控朝政的能力,对于政治手段又过于软弱,结果在宦官集团做大的时候无法对其进行控制,最终遭到反噬。

东林党人虽然受到打压,但是朝堂之上的权力却落到了魏忠贤的手上。

图片来自网络

在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东林党人确实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不论是图谋私利的权臣还是大公无私的直臣,只要露出一点破绽,都会被抓紧监狱里进行残酷的折磨。

恍惚间,文人集团似乎要如同明初那样,再次陷入沉寂。

图片来自网络

在短命的明熹宗朱由校去世之后,颇具才能的信王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皇帝。

在王爷时期同样受到宦官集团压迫的崇祯,一上台就立刻对其进行猛烈的打击。

在一步步削弱魏忠贤的势力之后,崇祯又将其贬谪凤阳,随后魏忠贤自缢而死,宦官集团彻底走向覆灭。

失去了宦官势力的制衡,东林党又卷土重来,重新把控住了朝政。

在这“一家独大”的限制下,明末的政策实行十分混乱,崇祯难以实现力挽狂澜的抱负,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的覆亡,自杀在了煤山之上。

图片来自网络

面对清政府选择屈服

明朝灭亡之后,面对着强大的清政府,原本十分强横的东林党开始选择了屈服。

当清八旗兵的铁骑踏入江南城池的时候,许多江南士族不但没有召集人手进行反抗,反而带着乡民们在城门口“跪迎王师”。

其目的,自然也是想要在乱世之下,保全自己的家族利益。

这让这些曾经在明王朝的朝堂上大喊“忠君爱国”的文人暴露出了他们唯利是图的本性。

也让世人看清了他们口中所谓的仁义道德,不过是为了替自己争取官位和权力的工具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

当清王朝建立起来之后,由于清政府对江南地区的士族集团实行严密的监测,让这些东林党的遗族们不敢轻举妄动。

而在朝堂之上,清政府又设立了一套以满人为主、汉人为辅,相互制衡的官僚体系。

这就防止了明末东林党一家独大局面的出现。

清军入关

最重要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清朝颁布了一系列严苛的政策来对国家进行治理。

犹如“剃发令“这样的政策,彻底打断了明朝文人的脊梁,让汉人士族失去了信念上的依靠。

如此以来,自然就没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东林党为何能左右明朝格局,而到了清朝却变得顺从与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