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科普知识 » 中俄军事合作:质量疑云与科技飞跃

中俄军事合作:质量疑云与科技飞跃

中俄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国际关系中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两国间的合作不仅限于常规商品贸易,还包括战略能源和军事领域的深入协作。然而,在军事合作方面,尽管合作项目众多,但在俄方出售的部分装备上,中国似乎差点被“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否意味着俄方在军事合作中仍有所保留,还是随着我国国防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超越了昔日的“老大哥”?这个问题,只能留给懂的人去理解。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经济严重衰退,苏联被迫解体。当时,许多造船厂正在建造的军舰也因经济问题而被迫暂停。以解体后独立的俄罗斯为例,许多造船厂都有半途而废的军舰项目。为了缓解经济困境,俄方一方面选择裁军,另一方面不得不对外抛售这些未完工的军舰。在这种背景下,海上实力尚显薄弱的中国,与俄方开展了贸易合作,先后购买了4艘现代级驱逐舰,包括杭州舰、福州舰、泰州舰和宁波舰。

1997年,在与俄方达成“叶卡捷琳堡号”(杭州舰)的合作协议时,该舰的完成度约为65%。双方在谈妥合作后,由俄方继续完成建造,于1999年制造完成,并于2000年交付给中国。然而,交付不久后,该舰在执行任务时出现了动力系统故障,导致其在海上趴窝。更糟糕的是,2000年9月,在进行实弹打靶演习时,日炙反舰导弹无法发射,若因故障在发射架上爆炸,足以摧毁整艘舰艇。事后检查发现,问题出在电力系统上。

同样在1997年达成合作协议并于2000年交付的原“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福州舰),在交付给中国后,也曾在执行任务时因动力系统问题而在海上趴窝。这两艘舰艇出现的严重质量问题,若非我军检修技术过硬,恐怕已酿成大祸,或导致新购入的舰艇无法使用。这一系列事件令人质疑,俄方是否在合作中留有后手。

实际上,与其说是俄方制造的舰艇存在问题,不如说俄方在当时已无力承担舰艇制造。资金问题和关键人才的流失使得原本强大的造船厂元气大伤。苏联解体后,这些造船厂虽归独立国家所有,但实力已大不如前。俄方国内许多舰艇也面临质量问题,甚至出现因资金短缺和造船厂业务能力退化而导致的无奈局面。例如,俄海军中的“忽烈号”在大修时发现提供涡轮叶片的公司已倒闭,且无库存可用,导致无法完成大修,最终提前退役,成为其他同型舰艇的“备用零件库”。即使是目前仍在服役的“坚持号”和“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也经常因动力系统问题而在行动中趴窝。

反观中国,如今的海面装备实力已位居全球前列,具备自主研发制造航母的能力。而俄方唯一的航母,尽管不断维修,仍无法回归作战。在俄乌战争中,俄方海上舰艇的老化和落后问题暴露无遗。

总之,尽管从俄方购买的初期海上舰艇存在质量问题,但它们对中国海军力量的组建和技术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中俄军事合作:质量疑云与科技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