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科普知识 » 斯瓦尔巴条约:中国北极权益的历史渊源

斯瓦尔巴条约:中国北极权益的历史渊源

《斯瓦尔巴条约》:中国北极权益的历史渊源

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我国被迫签订了数百项不平等条约。然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却有一个特殊的条约,使我国得以自由出入欧洲某领地,并持续获益至今。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极圈内,由荷兰探险家巴伦支于1596年发现。按照当时的北极领土惯例,“首先发现”与“有效行政管辖”可确立领土主权。遗憾的是,巴伦支因长年探险积劳成疾,未能及时让荷兰当局在岛上建立政权。

十年后,英国探险家亨利·哈得孙重新发现该群岛,并抵达最大岛屿——西斯匹次卑尔根岛的北端。随后,欧洲各国探险家纷纷登岛,发现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挪威和俄罗斯人因地利之便,开始在岛上捕鲸猎熊,并逐渐发展为煤炭、矿产的开采。

为遏制挪威和俄罗斯在群岛上的扩张,1920年2月9日,挪威、英国、美国等18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经过多轮谈判,确立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即《斯瓦尔巴条约》。

尽管当时我国与该条约无太大关联,但在1925年,俄国、德国等国要求加入,引起挪威和法国担忧。鉴于一战期间我国30万劳工支持英法战争建设,北洋政府受邀签署该条约。北洋政府领袖段祺瑞并未深入了解条约内容,仅听闻众多战胜国已加入,遂同意签署。

条约承认挪威在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但允许各缔约国公民自由进入。然而,当时的中国军阀对此并不重视,导致《斯瓦尔巴条约》被遗忘长达66年。

直至1991年,我国北极科考面临难题,无法进一步开发。探险家高登义先生在挪威教授叶新的邀请下,参加北极科考活动。科考结束后,叶新教授赠予高登义先生一本《北极之南》,其中详细记载了《斯瓦尔巴条约》。高登义先生惊喜地发现,根据条约,我国不仅有权在北极进行科考,还可建立科考站。

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建成,依托《斯瓦尔巴条约》。这是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感谢百年前的平等条约,以及高登义先生的发现!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斯瓦尔巴条约:中国北极权益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