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科普知识 » 美国去工业化的反思与后果

美国去工业化的反思与后果

美国去工业化的反思与后果

工业革命无疑是西方国家迅速崛起的基石,美国自然不例外。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苏联解体等重大历史事件后,美国确立了其霸主地位,却意外地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面对美国媒体关于“美国军工业实力因此受损”的质疑,似乎昭示着美国正品尝着自己种下的苦果。那么,美国为何会选择去工业化?这一决策究竟给美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美国仅用短短几十年便跃居世界前列,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蓬勃发展。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却开始摒弃这一发展的基石,选择去工业化。所谓去工业化,即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滑,通俗地说,就是将一些基础制造业和工业移除或转移至他处。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完全放弃这些产业,而是通过将制造业迁至国内偏远地区或海外来满足市场需求。

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原因归结为两个字——利益。首先,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土地、劳动力等成本自然水涨船高。传统制造业和工业本就利润微薄,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与此同时,其他发展中国家却享有土地和人力成本的低廉优势,并对传统制造业和工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考虑到这些基础产业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将制造业工厂设在国外或直接进口显然更为划算。

其次,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也随之改变。制造业工厂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在居民区附近的工厂,令周边民众深受其害。即便将工厂迁至郊区,也只能治标不治本,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若将工厂设于国外,便可将污染问题转嫁给其他国家。虽然这种做法在全球范围内仍属治标不治本,但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至少在短期内能够逃避现实。

随着制造业和基础工业等产业比例的下降,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必然。那么,美国应如何发展?答案在于追求高利润的高精尖产业。正如一位农民致富后不再亲自耕作,而是将目光投向金融投资等高利润领域,并雇佣他人代为耕种。作为以资本为主导的美国,自然会追逐利益,去工业化,大力发展金融、高精尖技术等高利润产业,从而充实国库。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国家财富增长,国防和军工业理应得到更大发展。但美国媒体却表示,美国的军工业因此受到影响,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是为何?

去工业化导致美国淘汰或转移了低利润、低效率的传统制造业和基础工业,转而追求高利润产业。这一策略看似明智,实则暗藏隐患。美国的去工业化使得本国工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全球化供应链,即依赖其他国家协同完成。以波音公司为例,为降低成本,一架飞机的零件需由世界各国分别生产。美国国内军工业订单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本土武器供应商的业务,导致它们倒闭,进而影响到美国军工业的发展。如今,美国军工业的发展已不再依靠工业经济,而是每年高达8000亿美元的军费支出。在俄乌冲突中,《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可能导致自身武器库存枯竭,而受制于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恢复生产至少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这就是去工业化导致的生产速度下降对美国军工业的最直接影响。

此外,尽管美国在高精尖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这些进步并未如预期那样显著提升军工业实力。尽管现代战争确实趋于信息化,但基础工业的支持仍是不可或缺。软件升级得再快,若硬件跟不上,就好比一个内功深厚却体质虚弱的高手,无法充分发挥实力。即使是装备了先进系统的几十年前装备,对战力的提升也微乎其微。

既然去工业化存在诸多弊端,美国为何不设法恢复工业化呢?实际上,美国并非未曾尝试过再工业化,但历任总统的努力均未获成功。传统制造业产业比例的下降,以及金融业、服务业和高精尖产业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使美国的资本难以割舍。此外,去工业化导致大量工人失业,纷纷涌入相对轻松的服务业。在办公室就能轻松赚取可观收入的情况下,谁还愿意重返工厂从事繁重的工作?多年来,美国中低端工业人才流失严重,若要重新培养,同样需要投入巨大资金。

综上所述,美国去工业化的决策无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既包括正面效益,也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未来,美国或将面临更多挑战,如何在保持经济优势的同时,确保国防和军工业的稳定发展,将是美国必须深思熟虑的课题。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美国去工业化的反思与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