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伊朗头巾争议的背后:宗教与政治的较量

伊朗头巾争议的背后:宗教与政治的较量

伊朗头巾争议的背后:宗教与政治的较量

2022年的伊朗,若以四字概括,可谓“鸡犬不宁”。自一名22岁少女因头巾问题遭宗教执法者逮捕致死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头巾”运动,进而引发了对政治制度的广泛讨论。最终,伊朗政府不得不放宽宗教执法管制。不禁令人好奇,头巾问题何以在伊朗引发如此轩然大波,政府又为何坚持要求女性佩戴头巾?

一、头巾的象征意义

纵观伊朗历史,自步入近代以来,该国面临的核心问题便是政治现代化及与西方“主流世界”接轨。在伊朗,头巾不仅关乎宗教或习俗,更是一个象征性符号。曾身为中东地区少数“开化国家”之一的伊朗,与西方关系密切的巴列维王朝试图通过“强制禁止女性佩戴头巾”来巩固政治权威。那么,巴列维王朝为何要强行推动“摘头巾”政策?

由于巴列维王朝缺乏合法性,作为逊尼派的他们在伊朗属于少数派,且是通过政变推翻掌权百余年的卡扎尔王朝。因此,他们无法依靠宗教统治伊朗,反而宗教成为其统治的桎梏。于是,巴列维王朝大力推动世俗化,以期扩大“人间权力”的优势。

反观伊朗宗教政府对头巾法案的强力推动,实则是对先前世俗化政府“摘头巾”政策的回应。犹如硬币的两面,你支持什么,我便反对什么。1928年,礼萨汗通过《统一着装法案》要求男性穿戴西式服装,头戴西式帽子;1936年,法律更进一步要求女性在公共场合摘掉头巾。这一举措令许多伊朗人感到不适,尤其是农村女性,她们在公共场合尴尬不已。更有甚者,城市警方甚至搜查女性家中以取缔头巾,礼萨汗的政策在各大城市得以强制执行。

二、冲突的爆发

然而,礼萨汗的政策在城市推行得颇为顺利,因为城市居民更易接纳新事物,早已不愿佩戴头巾。巴列维王朝持续数十年,期间城市人口基本完成世俗化进程。但伊朗无力左右国际局势,1970年代伊斯兰革命后,什叶派宗教势力建立神权制共和国。尽管城市居民参与推翻巴列维王朝,但革命中的反抗势力多元,城市人口本不支持宗教势力,什叶派基本盘实为乡村。因此,什叶派宗教势力须尊重保守的乡村群体,头巾再度成为标配。

头巾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伊朗的城乡矛盾。若保守的乡村群体愿意摘下头巾,什叶派宗教势力理论上会放宽头巾规定。然而,随着头巾问题数十年愈演愈烈,它已不仅是城乡矛盾,更关乎伊朗政府的权威性与合法性。一旦政府让步,城市反对派将得寸进尺,因城市群体与现政府并非同心同德。此外,过去数十年的伊朗深陷中东宗教对立之中……

三、坚守传统,维护传统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分为逊尼派与什叶派,两者最大差异在于什叶派认为唯有圣裔穆罕默德的子嗣能担任伊斯兰世界哈里发,逊尼派则持不同观点。究其本质,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最大区别在于“传统”二字。

作为相对“传统派”的什叶派,更愿意遵循伊斯兰教传统,并以“不传统”为由抨击逊尼派,尤其是针对沙特的批评。尽管沙特被视为保守传统国家,但它并非神权国家,而是王权国家。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伊朗头巾争议的背后:宗教与政治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