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项羽之死:乌江自刎之谜

项羽之死:乌江自刎之谜

在进入关中之前,项羽曾许诺,先入关者封王。然而,率先抵达咸阳的却是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策划了鸿门宴,企图借此机会除掉刘邦,消除后患。但在宴会上,项羽被刘邦的伪装和示弱所迷惑,犹豫不决,导致刘邦成功逃脱,并积蓄力量。后来,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实力大增,使楚军节节败退。最终,汉军与楚军在垓下展开决战,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面临绝境。他放弃了返回江东、寻求再起的机会,选择在乌江边自刎。那么,项羽为何作出这一决定?他在乌江边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一、汉军攻势势如破竹,败局已定无力回天

公元202年12月,项羽的军队被汉军围困于垓下,陷入绝境。夜晚,凄凉的楚地之歌此起彼伏,原来是汉军为了动摇楚军军心,故意为之。项羽从梦中惊醒,听到营外的楚歌,想到自己的辉煌不再,借酒浇愁,慷慨悲歌。他的爱妾虞姬含泪劝他放手一搏,不要顾及自己,然后自刎于项羽面前。此时的项羽别无选择,只得拼死一搏。他带领800骑兵连夜突围。然而,刘邦怎会放过这个机会?渡过淮河,穿过湖沼,经过一路厮杀,800精兵仅剩28人。前方是滚滚乌江,后方是数千汉军追兵,项羽仰天长叹:“天要亡我!”但他依然是威风凛凛的西楚霸王,骨子里仍有傲气。他对众人说:“是天要亡我,非我无能。不如痛快一战,让你们知道,西楚霸王并非徒有虚名。”随后,项羽策马奔腾,手持兵器,连续斩杀百余名汉军,杀出一条血路,终于来到乌江边。

收到风声的乌江亭长早已备好小船,见到浑身是血、伤痕累累的项羽,急忙上前劝说其离开。“江东虽小,但也有千里土地,数十万臣民。您快渡江,汉军追不上您,日后还可东山再起。”然而,此时的项羽犹豫了。他回过神来,发现一个秘密:原来亭长的话中藏着他失败的真正原因——他的失败并非天命与运气,而是自身问题。虞姬已死,曾跟随自己西征的江东子弟无一生还,自己已成孤家寡人,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此刻的项羽豁然开朗,心境大有不同。他深情抚摸曾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多年的乌骓马,要求亭长带马离开。见无法说服项羽,亭长叹息一声,带着骏马离去。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项羽转身面对汉军,仰天长笑,对汉军将领说:“听说刘邦用高官厚禄悬赏我的脑袋,不如我直接将这份好处送给你们!”说完,他在众人面前拔剑自刎。一代英雄,就此陨落,血洒乌江。

其实,项羽的结局早已注定。归根结底,他已失去民心,注定大势已去,只能以死谢罪。那么,他究竟做了什么,才会让自己沦落到退无可退、含恨自刎的地步?

二、刚愎自用注重面子,宁可自刎不愿渡江

实际上,项羽有一个致命缺陷:过于刚愎自用。他时常固执己见,不肯听取他人意见,加之性格急躁、冲动易怒,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被他扶持的楚王后代熊心虽被奉为“义帝”,却被项羽视为傀儡。当熊心支持刘邦按约定入驻咸阳时,招致项羽嫉恨。他认为熊心让他失了面子,胆敢违背自己,便擅自将其暗杀,落得不义之名,也给刘邦提供了挑起楚汉战争的借口。在对待范增的态度上,也可看出这一点。范增是项羽身边最得力的谋臣,被尊称为“亚父”。项羽虽骁勇善战,但不擅长政治。若能听从范增建议与计策,未必不能取胜。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动手,但项羽并未行动,让刘邦顺利逃脱,气得范增大骂项羽“竖子”,称其不足与谋。此后两人产生嫌隙。刘邦利用项羽多疑自大的特点,离间挑拨二人关系。范增尽心竭力却被怀疑,怒而告老还乡,途中去世。有人说,范增因害怕自己与楚义帝落得被暗杀下场,才诈死隐居。与逐渐失去人心的项羽相比,刘邦可谓风生水起。他身边聚集一大批能臣强将,表面上也表现出恭敬求知、求贤若渴态度,相较之下,刘邦似乎更适合成为皇帝。因此,项羽落败是迟早之事。向来自视甚高的项羽,不可能接受回到江东结局。在被刘邦围攻时,项羽也曾考虑向南逃跑。但站在乌江边时,他却后悔了。骄傲的他不肯以逃亡者形象回到家乡。当年自己曾誓言成为天下霸主,但最终追随者无一生还。即便渡过乌江,也可能被排斥;即便被接纳,能东山再起,在此之前也要承受巨大压力。因此,项羽选择自刎,结束生命。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项羽之死:乌江自刎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