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东晋历史概览:世家大族的兴衰与政权更迭

东晋历史概览:世家大族的兴衰与政权更迭

东晋历史概览:世家大族的兴衰与政权更迭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是在西晋皇族南迁后建立的王朝,实质上是晋朝的延续。公元311年永嘉南渡后,司马睿凭借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建立了政权。尽管多次尝试北伐,但由于内部纷争不断,除了刘裕以外,均以失败告终。祖逖原本有望收复失地,但却遭到司马睿的牵制。桓温的北伐也相继败于前秦的东海王苻雄和前燕的吴王慕容垂。公元383年,前秦宣昭帝苻坚挥师南下,东晋宰相谢安力排众议,派遣谢石、谢玄在淝水之战中大获全胜,从此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随后,桓玄发动叛乱,自立为帝,但最终被刘裕平定,拥立晋恭帝,大权旁落。公元420年,刘裕废黜晋恭帝,创立刘宋,加上北方北魏的统一,中华大地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在东晋的政治声誉方面,司马氏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朝廷实际上被世家大族掌控。前期由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掌权,后期则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等人崭露头角。世家大族中包括南迁的王、谢、袁、萧等侨姓士族,以及根深蒂固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等吴姓士族。然而,这些世家大族并非真心效忠司马氏,他们拥有大量土地和部属,具备与司马氏抗衡的实力。起初,有王导主政,拉拢江南士族与中原南迁士族,共同拥戴司马家族。东晋得以平稳发展,史称“王与马,共天下”。然而,自晋元帝起,内乱频繁,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还有孙恩、卢循之乱等。

晋元帝司马睿曾在东海王越麾下驻守下邳,江东相对独立于战乱影响,经济富庶,但居民对晋室不满,有恢复吴国之志。江东吴姓世家包括义兴周氏、吴兴沈氏、吴郡朱、张、顾、陆四氏。公元303年的太安二年、公元305年的永兴二年以及公元310年的永嘉四年末,江南地区接连爆发三场叛乱,均由义兴周氏的周玘所平息,使得江南局势得以稳定,后世赞誉为三定江南。

公元307年,八王之乱后,司马睿迁都至建康。王导在迁都后推行“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政策,赢得了吴姓世家的支持。大量北方世家及皇族纷纷南迁,在王导的引领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江南诸州归顺,奠定了东晋的偏安局面。

公元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为晋元帝,开启东晋时代。稳定后引入侨姓世家(原北方世族),压制吴姓世家,引发周玘谋反未遂忧愤离世。周勰继父之志试图叛乱,因周札泄密未果。晋室分化周沈二氏,提升亲晋朱张顾陆四氏地位,但侨吴世族政治经济矛盾依旧。世家对寒门歧视,对朝廷藐视;中央和地方对抗;野心家兴起,导致东晋动荡不安。

晋元帝依靠王氏家族以稳定局势,故任命王导为丞相、王敦掌军权,形成“王与马,共天下”之势。然而王敦欲掌控朝廷,晋元帝便以刘隗、刁协、戴渊等人分权制约,并在公元322年王敦起兵攻陷建康,杀害刁协等人,引发“王敦之乱”。晋元帝忧愤而死,太子司马绍即位,为晋明帝。王敦意欲篡位,转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县),但于公元324年病逝。晋明帝征讨并平定叛乱,因王导未反,故王氏家族仍得到重用。

公元325年,晋明帝驾崩,太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辅佐政务的是王导以及外戚庾亮。陶侃、苏峻、祖约等人分别镇守军事要地。陶侃对庾亮干预辅政不满,庾亮为防备陶侃,命温峤驻守武昌。苏峻与祖约对庾亮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不满,起兵叛乱。次年初,苏祖联军攻破京师,挟持晋成帝,庾亮逃往寻阳,史称“苏峻之乱”。陶侃犹豫未决,温峤力劝决定讨伐苏峻。

咸和九年(公元334年)陶侃去世,庾亮接替其位,仍旧遥控朝廷,与王导互不相容。咸康五年(公元339年)以后,王导与庾亮接连去世,由庾翼主持政局,牢牢掌控荆州兵权。永和二年(公元346年),东晋安西将军桓温讨伐蜀地,次年3月攻陷成都,中国西南地区的成汉政权就此覆灭。至此,东晋成功统一南方,与后赵以秦岭淮河为界形成对峙之势。

东晋本无强大实力支撑,主要仰仗长江天堑地势,苟且于江南;以及依赖丞相王导招揽南迁避难的中原望族。王导选拔北方英才超过百人作为下属官员,并与南方大族联手,获取他们的拥护。然而,南北大族之间的纷争时有发生,令东晋政权的稳定堪虞。

偏安南方的王马集团在司马睿迁镇至建康后,消极对待中原混乱局势,未积极勤王中原与长安,主要因司马氏唯权是图,中原风险大,故选择暂居江东。南方地形崎岖,有长江天险,易于防守,具备战略优势。淝水之战后,南北局势趋于稳定,南北疆界大致沿着长江划分。南方水陆交通便利,商业贸易活跃,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国库收入增加。西晋灭吴后,南方士族晋升之路困难。陆机推荐贺循奏折称,扬州无人才,荆州江南无人担任京城职务。王导与南方士族联手建立政权,但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影响了东晋的稳定与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东晋历史概览:世家大族的兴衰与政权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