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科普知识 » 末日之战:核毁灭下的生存挑战

末日之战:核毁灭下的生存挑战

《末日之战:核毁灭下的生存挑战》

在一个宁静的村庄里,住着一位经历过越南战争洗礼的老兵。他描绘了一场比一战、二战更为惨烈的世界大战,称之为“炼狱”。在这场战争中,全球至少70%的人口将惨遭屠戮,地球也将变得不再适宜人类居住。当战争升级为全球冲突时,核武器的使用成为必然。目前,俄罗斯和美国分别拥有6255枚和5550枚核弹头,数量之多令人咋舌。早在1959年,美国便制定了《原子弹需求研究》计划,意图对中国117个城市实施核打击。根据2015年12月22日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首次解密的内容显示,美军计划动用870颗原子弹来摧毁中国,其中包括上海82枚、北京26枚、广州50枚、南京27枚、重庆18枚等。

设想一下,现代化战争的首轮攻势必然是核弹互射。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破坏力分为四个阶段:热辐射、冲击波、贯穿性辐射和慢性辐射。热辐射指的是核爆中心区域的高温,足以瞬间消灭周围的一切物质,因此被称为“死亡半径”。在这个范围内的人和动物,会在0.1秒内被汽化,速度之快让人连痛感都来不及体验。紧随其后的是冲击波,热浪伴随着强大的能量向四周扩散,玻璃、砖块、钢筋等物质飞溅,极易造成内脏破裂。同时,热浪还会破坏皮肤组织,使得远离爆炸中心的人们也难以幸免。

1990年9月30日,日本东海村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核临界事故。一名名叫大内久的日本工人受到严重核辐射,其免疫系统被彻底摧毁,染色体断裂,肌肉逐渐腐烂。整个过程极其痛苦,难以用言语形容。由此可见,核辐射的危害之大。

在核弹互射之后,敌军并不会立即发起登陆作战。那么,幸存的老百姓能否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呢?答案并不乐观。原子弹爆炸后残留的核辐射是城市居民面临的最大威胁。除非每个人都配备有“全副武装级别”的防化服,否则很难保证安全。此外,现代化武器的威力早已超出了传统范畴。美国的多位军事专家曾表示,中国的电磁脉冲武器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一枚小型电磁炸弹就足以使美国一座城市的电力系统瘫痪长达一年半之久。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其核心思想并未改变——电磁炸弹确实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即使许多设施在核弹攻击中得以保存下来,但在缺乏电力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将举步维艰。机场、高铁站等重要交通枢纽肯定会被摧毁,私家车在失去红绿灯指引的情况下也会陷入拥堵状态。此外,通信基站被摧毁后,手机将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人们可能会涌向超市、药店抢购食品药品,期间可能引发踩踏、暴力斗殴甚至武力抢夺事件。到了夜晚,城市将陷入一片黑暗,人们只能聚集在家中,提心吊胆地度过每一个夜晚。

2-3天后,军队将开始组织民众前往人防工程避难。我国在建地下停车场时已经考虑到了战争因素,因此在战时可以快速提供指挥通信、医疗救护、防空专业队、人员隐蔽等功能。然而,盲目集中在重要军事基地、机场港口、国家机关单位、交通和通讯指挥中心等场所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些地点很容易遭到敌军的二次打击。

当然,如果不想去地下人防工程避难的话,也可以选择逃往郊区或者山区。由于农村地区价值较低且人口稀少,敌军一般不会选择对其进行攻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村地区粮食作物丰富,但敌军也有可能通过投放原子弹来进行核污染从而摧毁农田并减少未来数百年的粮食产量。因此,躲藏在山区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因为原子弹在山区的破坏力会受到山体阻挡而大幅减弱。这也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使用原子弹的原因之一。

最终当战争结束时全球将面临一场空前的大饥荒。大量的核弹引爆后除了直接导致3.6亿人丧生外还将产生超过1.5亿吨的烟尘这些烟尘进入大气层后会随着气流飘散开来阻隔太阳光照射从而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进而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农田除了面临核辐射的威胁外还要应对因温度降低而导致的减产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末日之战:核毁灭下的生存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