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孔融真实面目揭秘:谦让典范背后的争议

孔融真实面目揭秘:谦让典范背后的争议

孔融真实面目揭秘:谦让典范背后的争议

原文: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伴随着很多人的整个童年,千百年来,孔融也都受到了人们的褒奖,成为了道德的楷模、谦让的典范。可是最近几年,却有一些不同的发声,况且语出惊人:“孔融如果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打他,这也是他迫不得已、无奈的选择。”后来笔者经过仔细查阅史料,发现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和千百年来被宣扬的“孔融”简直是“判若两人”。在“孔融让梨”的故事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被误解千年的孔融形象。他不仅仅只会让梨、还会抛妻弃子、更会崇尚不孝和漠视生命,这真是大毁三观、颠覆认知啊,我们童年的榜样竟然是这样人!接下来本文将进一步揭示孔融的真实面貌,还原一个更加立体的历史人物。

“孔融让梨”,谦让的楷模和典范;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在孔融四岁的时候,曾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们吃,村民们在得知后,都纷纷赞叹:“这小孔融,心地善良,懂得谦让,长大后必成大器!”因此,孔融也留下了谦让的美名,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孔融也因为让梨被后世所铭记,更成了孩子们学习的好榜样。

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孔融让梨”的故事本是教育孩子们要学会谦虚礼让,但是教科书里却省去了他长大后的那一部分。所以,人们一直都坚定的认为:孔融就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却让人大跌眼镜,笔者通过仔细查阅史料发现: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和千百年来被宣扬的“孔融”,简直是“判若两人”!那么“孔融让梨”到底是谦让还是屈服?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最后再做定论。让我们先从孔融的所作所为中,看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世间万物,都在不停的运动当中,有朝着好的方向变化的,同样也有朝着坏的方向发展。人亦是如此,刚出生时,每个人都如同一张纯净的白纸,后来随着生活环境和价值观的改变,也就有了好人和坏人之分。在孔融年幼的岁月里,并没有表现出生性残暴、不忠不孝的迹象,相反地,他还被描述为友善谦让、温良恭俭的形象。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开始看到了孔融那生性残暴和不忠不义的另一面。长大之后的孔融,在官场上却逐渐走上了小人之路,变成了一个无父无母的无耻残暴之徒。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孔融:第一、孔融是一个抛妻弃子、虚伪狡诈之人;据《后汉书》中记载:建安元年,为袁谭所攻,自春至夏,战士所余裁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孔融在北海郡任太守期间,经常与一些奇人异士交往,他们天天在一起饮酒作乐、高谈阔论。但是孔融对于如何治理地方等问题,却漠不关心,对于一些贤士的忠告,更是置若罔闻。孔融这种不作为和无能,使得北海郡顿时陷入了敌军频频来犯的困境。公元196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攻打北海,双方从春天一直打到夏天,城内的守兵每天都在浴血奋战,到最后仅剩下了几百人,形势万分危急。这时的孔融却一不登城指挥,二不能与北海将士同生共死,他为了维护自己“临危不惧”的名士形象,反而选择故作淡定。白天时的孔融在太守府里饮酒作诗、谈笑自若,拒绝上城督战,令守城的士兵又气又恼。到了晚上,当袁谭大军破城之际,孔融竟然在亲兵的保护下,悄悄地逃往山东,就是太行山以东的地方。并且还无情地丢下了自己的妻妾和子女,致使他们悉数被袁谭所俘,最后都被残忍的杀害。孔融为保全自己的颜面,丝毫不顾及手下士兵和老百姓的死活,最终弃城而逃。孔融弃城逃跑按律当诛,但由于当时执政的曹操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免除他的罪责,并先后提拔他为少府、太中大夫等职,意欲收为己用。朋友们,孔融“抛妻弃子”的行径,也表现出他是一个十足的虚伪狡诈之人。这事要是放在现在,孔融就是妥妥的渣男一枚了,但是经此一事后,他的名望也大大受损。

第二、孔融是一个不忠不孝、侮父辱母之人;孔融在北海郡任太守期间,曾和祢衡相处融洽,二人惺惺相惜,当时祢衡二十岁,而孔融已经四十岁,二人结成了“忘年之交”。这个祢衡就是后来脱掉上衣,光着膀子,一边击鼓、一边痛骂曹操的那位。喜欢看京剧的朋友都知道有一出戏“击鼓骂曹”,说的就是这位祢衡。有一次,孔融和祢衡共饮时,愤愤的提出了“父母无恩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父母无恩,自己有粮食,宁愿给陌生人也不给父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只不过是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孔融真实面目揭秘:谦让典范背后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