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揭秘历史真相: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与孙权的真实故事

揭秘历史真相: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与孙权的真实故事

揭秘历史真相: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与孙权的真实故事

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曹操的多疑性格,在一个浓雾笼罩的夜晚,率领草船悄然接近了曹操的军营。通过这一计策,他成功地“借”到了曹操的十多万支箭。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曹操没有命令军队向这些草船发射火箭呢?如果那样做,诸葛亮和他的军队岂不是会全军覆没?事实上,这正是曹操精明的体现。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向曹操“草船借箭”的主角其实是孙权,而非诸葛亮。此外,这一事件也并非发生在著名的“赤壁之战”期间。罗贯中老先生在其著作《三国演义》中,借鉴了东吴孙权的事迹,以此来颂扬诸葛亮的超凡智慧。

根据《魏略》的记载,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在濡须(今安徽无为县)对峙。由于久攻不下,孙权心生烦躁,决定亲自乘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军水寨探查敌情。不料,他的行动被曹军发现,随即遭到了一阵猛烈的箭雨攻击。孙权的船只几乎被射成了刺猬,船上插满了箭,导致船体严重倾斜,险些沉没。幸运的是,孙权临危不乱,迅速下令调转船头,使得“箭均船平”,最终有惊无险地返回,还意外收获了一船的箭矢。这便是历史上孙权与曹操“濡须之战”的真实情况。

而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主人公则变成了诸葛亮。当时,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意图征服东吴,孙权遂与刘备结盟共同抵抗曹魏。然而,孙权手下的大都督周瑜虽然智勇双全,却心胸狭窄,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极为嫉妒,一直寻找机会除掉他。周瑜以军队急需大量箭矢为由,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制造出十万支箭。出乎意料的是,诸葛亮自信满满地表示仅需三天即可完成这一任务。

周瑜认为诸葛亮绝无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造出十万支箭,因此断定他必死无疑。于是,周瑜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若任务未完成,诸葛亮甘愿接受军法处置。周瑜暗自窃喜,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除掉诸葛亮的良机。然而,两天过去了,诸葛亮依然毫无动静。周瑜心想:“诸葛亮肯定无法完成任务,到时候你就等着受罚吧。”为了加害诸葛亮,周瑜一方面指示军匠们不要准备充足的造箭材料,另一方面又派遣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到诸葛亮后,诸葛亮坦承:“三天内如何能造出十万支箭?还望先生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无奈地回应:“你这是自寻死路,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镇定自若地说:“希望您能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配备三十名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盖起来,并在船两侧竖立一千多个草靶子。这一切都有其妙用,到第三天保证会有十万支箭上交。不过,此事必须保密,不能让周瑜都督知晓,否则计划就会落空。”

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邀请鲁肃一同前往船上取箭。诸葛亮指挥士兵用绳索将船只连接起来,向对岸驶去。那晚江面上雾气弥漫,能见度极低。当船只靠近曹操军营时,诸葛亮命士兵擂鼓呐喊,摆出进攻的架势。曹操误以为东吴军队来袭,又担心雾中设伏,便急忙从旱寨派出六千名弓箭手向江中放箭。箭如雨下般射向草靶子,不一会儿功夫,诸葛亮又下令船只调头,让另一侧继续受箭。随着天色渐亮、太阳升起、雾气即将消散之际,诸葛亮果断下令船队迅速返回。二十条小船满载而归,两侧的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矢,每条船上至少有五六千支箭,总计远超十万支。临走时,诸葛亮还让众人齐声高喊:“感谢曹丞相赐箭!”此刻曹操方才恍然大悟自己上当了。

当鲁肃回到吴营后将借箭的经历告知周瑜时,周瑜不禁感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朋友们,以上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那么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射击诸葛亮的草船呢?难道是罗贯中老先生在此处有所疏忽吗?其实不然,不使用火箭恰恰体现了曹操的聪明之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首先,火箭的准确性不足。由于火箭头部包裹着油布,比普通箭矢更重,因此射程较短。火箭主要用于攻坚战和阵地战以及摧毁特定军事目标(如粮仓)等场合。另外当晚江面上风力较大势必影响火箭的精准度大量火箭可能直接落入水中而无法点燃船只因此曹操未选择使用火箭。

其次火箭的制作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制作一支火箭需要将油布缠绕在箭矢上再涂抹上火油最后点燃发射。而在三国时期油脂非常珍贵主要通过水煮法提取动物油脂效率低下且耗费巨大。因此像火箭这样的“高成本装备”仅在关键时刻才会使用。

最后火箭存在误伤己方的风险。在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情况下使用火箭可能导致火势蔓延至己方船只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曹操选择了更为稳妥的普通箭矢作为应对手段。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揭秘历史真相: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与孙权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