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运动旅行 » 探秘鹿冲关森林公园:地母洞与四库全书的传奇

探秘鹿冲关森林公园:地母洞与四库全书的传奇

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央森林公园在哪里?许多人可能会想到黔灵山公园,这座曾被誉为中国最大城市中央森林公园的绿地,拥有超过6000亩的广阔面积。然而,自2003年起,这一称号已让位给了新建成的鹿冲关森林公园,它的面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000亩,成为贵阳市区内最大的公园。

鹿冲关,原名“六冲关”,得名于其六座直指苍穹的高峰,其中最高峰海拔1431米,是贵阳市区的最高点。古人曾以诗赞颂其壮丽:“六冲关高遮半空,疑是碧玉长屏风;樵夫欲上先惊胆,飞鸟思度叫声洪。” 走进鹿冲关森林公园,游客们将沉醉于连绵不绝的森林美景和小关峡谷间的自然风光。峡谷之上,小关特大桥等建筑飞架其间,桥上车辆川流不息,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

但今天,我们并非要讲述鹿冲关森林公园的美丽风光,而是要揭开公园内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景点——地母洞的神秘面纱。地母洞,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溶洞,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贵阳市区而显得格外珍贵。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洞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时光倒流至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随着华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的相继沦陷,日本人在占领区大肆掠夺文物、书籍,推行奴化教育。在这场文化浩劫中,藏于杭州文澜阁的《四库全书》也面临着被掠夺的危险。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由乾隆皇帝主持编纂,历时13年完成。这部巨著共收录了3400多种图书,总计79000多卷,其规模相当于《永乐大典》的3.5倍。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部文化瑰宝的命运也充满了坎坷。

1937年8月4日,在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支持下,文澜本《四库全书》开始了它的“文化长征”。经过数月的辗转迁徙,这部珍贵的古籍终于在1938年4月30日抵达了贵阳。最初,库书被存放在贵州省立图书馆,不久后又被转移到威清门外的张家祠堂。然而,随着日本对贵阳城区的频繁轰炸,图书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确保这部文化瑰宝的安全,库书于1939年4月8日被秘密转移至鹿冲关的地母洞中。

在地母洞的庇护下,《四库全书》度过了六年相对平静的时光。在此期间,它不仅为贵州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1948年出版的《贵州通志》就是利用《四库全书》中的资料编纂而成的。这部通志共有171卷、105册,近800万字,是贵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志。

然而,好景不长。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大会战”,国军节节败退,大量土地失守。其中一支日军从广西进入贵州,并于12月2日攻陷独山,向都匀进犯,史称“黔南事变”。面对日益逼近的敌军,时任贵州省主席的汤恩伯下令疏散机构并准备焚烧贵阳城。幸运的是,在青岩古镇的平刚先生的极力劝阻下,贵阳城得以保全。但与此同时,地母洞中的藏书也在12月6日被紧急转移至重庆。

抗战胜利后,这批珍贵的库书终于回到了它们的故乡——杭州,重新安放在西湖孤山馆中。从1938年到1944年,地贵阳保护了《四库全书》达六年之久,为中华文明典籍的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图书已经搬走,但这段历史却被当地人民永远铭记在心。为了纪念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地母洞所在的石家大坡被更名为“文澜山”,并在鹿冲关公园内建立了文澜院。这里不仅有“西迁故事线”艺术石雕、晒书台青铜雕塑群等纪念性文化雕塑,还有“战时书库”陈列馆等设施供游客参观学习。如今,当我们漫步在鹿冲关森林公园时,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所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探秘鹿冲关森林公园:地母洞与四库全书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