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科普知识 » 揭秘地球水循环之谜:为何水不渗入地球内部?

揭秘地球水循环之谜:为何水不渗入地球内部?

揭秘地球水循环之谜:为何水不渗入地球内部?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这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在重力的牵引下,总是向着海拔更低的地方流淌。作为流体的典型代表,水总是寻找地势低洼之处,填补每一处缝隙。所谓“渗入”,即指水分子以扩散的方式悄然进入多孔疏松的物体。地球表层主要由土壤和岩石构成,水似乎总能以渗透的方式悄无声息地进入地下,形成宝贵的地下水资源。似乎任何有孔隙的地方,都难逃水的渗透。然而,令人好奇的是,为何这些水并未全部渗入地球内部呢?

答案在于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密度环境。在常温常压下,水的密度约为1克每立方厘米。相比之下,岩石的密度通常更高,因此在重力作用下,岩石往往沉于水底。随着深入地下,压力逐渐增大,在超强压力下,岩石的密度进一步增加。地球表层的岩石(主要是地壳)平均密度在2.2~2.9克每立方厘米之间,而地心处的物质密度更是高达13克每立方厘米。密度的增加意味着孔隙的减小。因此,越深入地下,物质密度越大,水就越难以渗透。即使在1万米的深海中,那里的压力是大气压的1000倍,水的密度仍然低于岩石。

此外,越深入地下,温度也随之升高。地心处的温度可与太阳表面相媲美,高达5000℃以上。然而,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物质依然保持固态。这些热量主要来源于地球诞生之初的余热、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以及天体间潮汐作用产生的摩擦热。在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而在高压环境中,沸点将有所提高。通常在地下40公里处,温度就已高达600度,足以使水沸腾。因此,由于高温和高压的双重阻碍,水很难渗入地球内部。

地球,这颗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岩石行星,在其诞生之初尚处于熔融状态。当时,密度较大的物质下沉,密度较小的物质上浮。随着温度的降低,地球逐渐形成了各种稳定的圈层结构。科学家通过探测地震波等信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状况,其方式类似于医学中的CT扫描。地球可分为内圈和外圈两部分。地球内部圈层自内而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外部圈层则包括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关系就像蛋黄、蛋清和蛋壳一样,层层包裹。研究显示,地壳非常薄,平均厚度仅为17千米。地壳和地幔主要由岩石构成,而地核则由铁镍等金属构成。通常所说的岩石圈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区域,这一部分均由坚硬的岩石构成。尽管地幔和地核中存在液态物质,但其密度极高。一般来说,地表水最多能渗入至地下400千米处。这是因为在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其厚度为80~400千米,主要由熔融状态的岩石构成,岩浆即发源于此。软流层中的物质呈液态且密度大、温度高、厚度大,水和水蒸气均无法渗透过去。研究还发现,岩浆的形成需要水的参与。渗入此处的水会通过火山喷发、地质运动等方式重新返回地表。此外,科学家还在地球的上下地幔的过渡带中发现了丰富的水分——更准确地说是水分子。在高压作用下,这些水分子被锁在林伍德石的晶格中,基本不参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这些水可能早在地球诞生之初就已存在,而非从地表渗透而来。

地球最初是由太阳形成后的尘埃聚集而成,因此在其诞生之初便已拥有水分。此外,太阳风和彗星等也为地球带来了水分。据估计,整个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4亿立方千米,其中97%的水存在于海洋中。而地球表面约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海洋在地表水循环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约为3600米,其中最深处为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0000多米。尽管地球上水的总量基本保持不变,但这些水以不同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太阳光等能量的驱动下,水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通过蒸发、凝结、降水、渗透、流动等方式实现循环。关注我们的内容,探索更多关于地球水循环的奥秘。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揭秘地球水循环之谜:为何水不渗入地球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