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科普知识 » 揭秘:鱼真的会被“淹死”吗?

揭秘:鱼真的会被“淹死”吗?

揭秘:鱼真的会被“淹死”吗?

绝大多数鱼类在离开水体后,就会因为无法呼吸而死。就像鸟儿有可能被摔死一样,鱼也有可能在水域中被“淹死”。所谓“淹死”,通常指的是在水中窒息而死。对于依赖肺部呼吸的动物来说,一旦在水中无法呼吸,便会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然而,尽管鱼类并非依靠肺部呼吸,而是通过鳃来获取氧气,它们仍然可能面临缺氧的风险,即所谓的“淹死”。

水分子虽然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但鱼类在水中所需的氧气实际上来自于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而非水分子本身。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而鱼类的呼吸器官则是鳃。鱼的身体两侧各有一片鳃,其中密布着微血管。当水流经过鱼鳃时,鱼类会将体内的二氧化碳释放到水中,同时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完成气体交换的过程。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能够溶解在水中。然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对较低,属于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在正常的空气氧气浓度、室温和标准大气压下,一升纯水大约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气。研究表明,当水中的溶解氧浓度降至每升5毫克以下时,部分鱼类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若溶解氧浓度进一步降低至每升2毫克以下,水体将进入缺氧状态,其中的生物和鱼类将因缺氧而死亡。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和逸散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水体温度、水体中的其他化学物质以及生物活动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例如,热水可以加速白糖的溶解速度,但对于氧气而言,情况正好相反:水温越高,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通常越低。这一现象可以通过观察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随温度变化的过程来理解。

此外,如果水体中富含过量的有机物质(如发生水体富营养化)或生物数量过多,也可能导致水体缺氧。这是因为有机物质在被水中细菌分解时会消耗氧气,而过多的生物数量也会过度消耗水体中的氧气。过去在一些水域出现的赤潮现象,就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耗尽水体中的大部分氧气,使得水中的鱼虾等生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浅水区的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通常高于深水区,而活水中的含氧量也高于静水。因此,当水体缺氧时,鱼类会游到水面附近,以呼吸水面表层的溶解氧。在养鱼池塘中,由于鱼的密度较大且许多池塘中的水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因此需要人工增氧以提高水中的氧气含量。

综上所述,如果水体缺氧,鱼类确实存在被“淹死”的可能。而要使一条鱼“淹死”,只需让水体缺氧即可。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揭秘:鱼真的会被“淹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