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科普知识 » 致命的黄曲霉毒素:揭秘其毒性与致癌性

致命的黄曲霉毒素:揭秘其毒性与致癌性

《致命的黄曲霉毒素:揭秘其毒性与致癌性》

一粒严重霉变且含有40微克黄曲霉毒素的玉米,足以致两只小黄鸭中毒身亡。黄曲霉毒素,这个我们在初中生物课本上就已经接触过的名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质。然而,它的危害远不止于此。作为一种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等菌株产生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不仅具有强烈的毒性,而且种类繁多,包括B1、B2、G1、G2、M1、M2等,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为强烈。

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都能产生黄曲霉毒素B1,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甚至超过了眼镜蛇毒。因此,黄曲霉毒素B1成为了许多食品检测项目的重点对象。在自然界中,黄曲霉菌广泛分布,其中30%~60%的霉菌可以产生黄曲霉毒素,而大多数非致病性的菌种则用于发酵工业。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发霉的玉米、花生、米、豆类等粮油作物中,尤其是在温暖潮湿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更为常见。因此,我们应避免食用发霉的花生、大米、核桃、瓜子等食物,以及由这些发霉原料制作的食物,如传统土榨花生油等。为了预防粮食霉变,我们应该将粮食密封储存在干燥的地方。对于已经严重霉变的粮食,最好的处理方式是丢弃,而不是用来饲养牲畜或家禽,因为黄曲霉毒素也可能残留在这些动物体内,进而通过肉类和奶类制品进入人体。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食品容易霉变外,筷子、砧板等物品也可能因食物残渣而发生霉变。因此,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并晾干。尽管霉变是一种难以避免的自然现象,但只要不超过安全标准,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研究表明,在严重霉变的情况下,玉米和花生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最高。然而,轻微的霉变通常只发生在表面,可以通过清洗去除大部分霉菌。

黄曲霉毒素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通常在270度的高温下才会分解。因此,对于霉变的食物,简单的蒸煮并不能完全破坏其中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对人和动物都有害,其分子中的双呋喃环结构是产生毒性的主要原因,它可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大量摄入黄曲霉毒素,尤其是黄曲霉毒素B1,会在短时间内引发急性中毒,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1974年,印度曾发生过一起严重的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当时,由于雨水较多导致玉米严重霉变,当地居民食用了发霉的玉米后,共有397人中毒,106人死亡。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正是黄曲霉毒素B1。除了毒性之外,黄曲霉毒素还具有强大的致癌能力。它能够引发基因突变并在体内持续积累,从而增加癌变的风险。研究显示,黄曲霉毒素B1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我们也不必过于恐慌。只有严重霉变的食物中才会含有大量的黄曲霉毒素,从而导致急性中毒。只要我们注意食品的储存和处理方式,避免食用发霉的食物,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黄曲霉毒素对我们健康的威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致命的黄曲霉毒素:揭秘其毒性与致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