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1985年黄克诚与编辑部谈林彪,在场人听后感慨:敢这么说的只有他

1985年黄克诚与编辑部谈林彪,在场人听后感慨:敢这么说的只有他

1985年2月21日,黄克诚将军的秘书丛树品一个电话,把负责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人物分支的三位主编请到了玉泉山。

请他们来的,是开国大将黄克诚老将军,之前编辑部送来初稿,请黄老审阅,黄老看后,觉得其中的内容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才请来了周之同、姚夫和李维民三位编辑。

他们来到玉泉山之后了,黄老就告诉他们:今天请他们来,主要是想谈一下林彪和四野的事情。

离开的时候,几位编辑感叹:现在能这么说的,只有黄老将军了!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一、 敢讲真话的黄克诚

三位编辑之所以有那样的感慨,是因为黄克诚讲了真话。

黄克诚1902年生于湖南永兴县,1925年入党,他的一生中,就有过多次“犯颜直谏”的事情。

黄克诚虽然出身农民家庭,但是靠着亲友们的接济,读了8年私塾之后又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

他就是在那里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正值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他入党之后因为能力突出,就去了国共两党合办的广州中央讲习班学习,结束之后又参加了北伐战争。

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他根据组织的安排,回到家乡组织农民暴动,参加湘南起义,攻占了家乡永兴县城,建立永兴县苏维埃政权,他任红色警卫团的党代表兼参谋长。

就是在这期间,湘南特委的有些同志认为要“杀尽土豪”,就要连他们的房子也要全部烧掉才行。

黄克诚却认为这样是不对的,所以执行的时候打了折扣,只烧掉了县衙门,却保留了大部分的房屋和商店。

因此,永兴县委批评他执行政策不到位,要求他做检讨,黄克诚却认为自己根本没有错,做什么检讨?

看到他的这种态度,经过县委讨论,他的县委委员一职就被撤掉了。

当时我党正处在革命探索阶段,在某些地方确实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郴县就因为彻底执行了湘南特委的政策,引发了农民的反感,闹得县委几乎都没了。

黄克诚的永兴县县委一职被撤后,他就跟随朱德、彭德怀上了井冈山,也跟毛主席、林彪有了交集。

也因为这段交集,所以黄克诚老将军在和《中国大百科》的军事编辑谈话时,特地提到了一件发生在井冈山的事情。

众所周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对中国革命有指导意义的文章,就是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写下的。

但是毛主席之所以会写出这篇文章,最初是为了回答林彪的提问。

其实对于林彪的能力,毛主席也特别认可,在井冈山时,毛主席就亲口夸赞过林彪,说这个娃娃“堪当大任”。

但是同样也是在井冈山上,因为对红军的未来感到担忧,林彪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红旗能打多久?

这个问题流露出来的是对中国革命的悲观情绪,很快就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他花了一天的时间,给林彪写了长达7000字的回信。

这封回信,就是后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读了毛主席的回信之后,林彪也意识到了自己对中国革命的悲观情绪影响不好,所以在1948年的时候,他特意向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请求,在发表这封回信的时候,删去信中关于他的部分。

毛主席同意了林彪的请求,所以在第一版的《毛泽东选集》中收录这封信时,删掉了信开头结尾中提到林彪的部分,并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虽然当时林彪对中国革命信心不足,但是也正是因为他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思考,才有了毛主席这篇对中国革命有指导性的文章。

所以黄老在和编辑的谈话时,就指出了这点,接着,他又从中国革命的三个时期,说明了林彪对于中国革命,也是有功劳的。

二 、写人物要学司马迁

在和三位军事编辑谈林彪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之前,黄老对三位编辑说,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司马迁。

他说,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要做出全面的评价,还原历史真貌,不能因为林彪犯过错误,就把他的历史功绩一笔勾销了。

土地革命时期,林彪从连长做起,在中央苏区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和吉安等重要战役,并在这些战役中担任主攻任务。

因为在指挥作战中的出色表现,他才一步步从连长到红1军团第四军军长,再到后来成了红1军团的军团长。

红军长征时,他又指挥部队,突破了国民党的四道封锁线,1935年1月初,他又指挥红1军团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城之后,一路向娄山关推进,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安全的环境。

长征中另一场关键的“腊子口之战”,也是林彪带领红一军团完成的,拿下了这个要道,为后续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振奋人心的“平型关大捷”,其中就有林彪和他麾下八路军115师的功劳。

虽然也有人指出,“平型关大捷”和日军硬碰硬,违背了毛主席制定的作战策略,让八路军伤亡惨重。

但是这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抗战首捷,却极大地鼓舞了抗战的士气,对于国内外的抗日力量来说,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林彪受命前往东北,领导东北民主联军。

黄老说,林彪进入东北时,部队不过10余万人,等到1948年打出山海关时,已经是一支100多万人的雄师了。

这其中,自然也有林彪的功劳。

解放东北那场关键的“辽沈战役”,虽然成了林彪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林彪就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他和东北的同志们一起打土匪、搞土改、扩充军队人数,建立东北根据地,又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扭转了之前被动防守的局面,为在东北进行战略决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辽沈战役”之后,东北野战军挟胜利之势,一鼓作气解放了东北全境,林彪又带兵南下,指挥了平津战役,解放了华北、中南地区。

黄老说,虽然解放东北全境,其中也有陈云、罗荣桓和李富春等同志的功劳,但是属于林彪的成绩,也要客观地写出来。

其实黄老对于军事百科中林彪条目的态度,从他特意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主席写给林彪的回信时,就可以看出来。

黄老之所以把这件事情拿出来说,是因为他认为,我们党内,一个干部敢于向上级反映自己的观点,尽管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但是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情。

因为敢于直言,才是一个共产党人以及无产阶级应有的态度。

三、 能这么说的只有他

“敢于直言”也是黄克诚将军一辈子的坚持,也正是因为他的“直言”,才有了这次请《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军事编辑谈林彪的事情。

编修《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国务院1978年决定的事情。

编修这本书,是不亚于《四库全书》的大工程,全书分为66个学科,74卷,军事卷也是其中之一。

新中国就是革命先辈们带领中国人民,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在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战斗英雄和出色的指挥员,他们的事迹,就是军事卷需要记载的内容。

编写这些内容,说容易也容易。

因为开国将帅们大部分都还健在,这些亲历了革命岁月的老英雄,就是历史的最好见证,所以素材收集起来相对比较简单。

资料好收集,但是实际编写起来,困难也有。

因为在长期的斗争中,有些立下大功的同志,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后来走歪了路,把自己放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编写这些同志的资料时,编辑们顾虑重重,生怕把握不好这个“度”,就会造成方方面面不良的影响。

这些人中,就有原东北野战军(原第四野战军)司令林彪。

虽然编写全书是1978年就定好的事情,但是实际上,把林彪这个条目加到军事大百科中,是1983年决定的。

收到中央的指示后,具体应该怎么呈现这些历史事实,着实让编辑们伤了一番脑筋。

正好当年8月9日,陈云同志对编写《辽沈战役》一书提出的指导思想,给了军事编辑们一些思路。

陈云同志说,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指挥辽沈战役中有正确的地方,我们不必否定。

但是他同时也补充说,“辽沈战役”是党中央、毛主席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之后才有的战果,这一点也要体现出来。

其实陈云同志的意思,就是要实事求是,既肯定林彪在作战指挥上的成绩,也要重视党中央、毛主席对战场布局的有效调控。

有了陈云同志这个思路,百科全书的军事编辑这才动笔,完成了林彪条目的初稿。

之后,编辑组的人将林彪和其他重要条目的初稿汇聚到一起,交由几位老同志审阅,请他们提出指导意见。

黄克诚老将军看了之后,觉得林彪条目中,虽然概括了他的职务,但是对于林彪做过的事情却只字不提,有点不合适。

而且1955年授衔时,是经过了毛主席和许多同志的反复考虑,才评选出了十大元帅。

作为十大元帅之一,如果把林彪写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不仅不符合事实,也不能让人信服。

因为这些原因,这才有了黄克诚老将军让秘书把三位军事编辑请过去谈的事情。

当时也有人提醒老将军,他可是被林彪“整”过的呀,怎么现在愿意为他说话?

老将军的回答掷地有声:不管他怎么对我,反正我是公道地对他!

一句话,可见老将军的为人。

所以在和老将军的谈话结束之后走出玉泉山时,三位军事编辑不见感叹:能这样说(林彪)的,只有他了!

结语

黄克诚将军因为患有气管炎,浑身抖个不停,看着就像老头子一样,而且因为他眼睛不好,所以在军中有两个不好的绰号,一个叫“黄瞎子”,一个叫“黄老头”。

但是黄老将军的警卫员却说:别看老将军身体不好,可是“他的骨头可硬”。

就是因为黄老的“硬骨头”,他才能在受到多次错误对待之后,仍能客观地对待党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豪不掺杂自己的个人恩怨,一辈子都活得光明磊落。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1985年黄克诚与编辑部谈林彪,在场人听后感慨:敢这么说的只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