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自降党龄的周总理心底无私天地宽,亲民、简朴,被国内外一致尊敬

自降党龄的周总理心底无私天地宽,亲民、简朴,被国内外一致尊敬

提起总理周恩来的名字,他的风范和高风亮节,都令人肃然起敬,他为国家和民族建立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他的光辉磊落,不仅被中国人民所敬仰,同样收获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他的言行举止、待人处世,他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折服了所有人!

周总理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他鞠躬尽瘁、忘我工作,他幽默机智、谦逊低调,更加让人领略到他的伟大与无私,让人对他的高尚人格多一份崇敬和爱戴!

大公无私,顾全大局的坦然选择

在战争时代,周总理一直身处于共产党中央重要的工作岗位,为新中国的成立不辞辛苦,夜以继日,而面对自己的成就,他却从不居功自傲。

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周总理曾有机会成为党的最高领导者,但他从实际出发,深谋远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认为自己并非帅才的他,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全心全意支持毛主席做党的领袖,且始终如一地站在毛主席身边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

1945年6月,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中共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会讨论了如何打败日本侵略者,以及胜利后希望组建联合政府的相关事宜。

同时也讨论了一个令所有党员关注的问题,关于1921年参加在欧洲成立的少年共产党党员的党龄应从何时算起,党龄的确定涉及到这一批共产党员是否应作为党的创建者,因此一些代表在会议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周总理听说毛主席和董必武先生都将自己的入党时间更改为1920年,认为自己的党龄比不上毛主席和董老,毛主席和董老都参加了中共一大,是党的创建人,而他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不能排在党的创建人行列。为了保证中共七大其他议题的正常进行,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党内的团结,周总理主动将自己的入党时间更改为1922年。

德高望重的周总理大笔一挥修改了自己的党龄,那些怀揣私心的代表们也坐不住了,自我反省之后,纷纷赞成周总理的观点,从而平息了这一争论。

党龄的修改,意味着周总理放弃了自己成为党内创建人的机会。对于这个别人梦寐以求的荣誉,周总理却淡然处之,他认为这些荣誉都是身外之物,在他的心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

这就是周总理一贯的做事风格,在面对任何事情时,他总是抱有“宁可自己委屈一点,也要多尊重别人一些”的态度,以退为进,不争不抢,一心只为国家。

高风亮节,廉洁自律的人生态度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的中国上下,都在繁忙地兴建和恢复中。周总理日理万机,工作繁忙,经常乘坐飞机飞往全国各地、全世界,忙于出访、视察、调研。

北京首都机场就成了周总理经常光顾的地方,在机场老候机楼二层东边有个大餐厅,面向广大旅客服务,每天早上在那里吃早餐的乘客非常多,大餐厅里边还有两间小餐厅,是专门供首长及贵宾使用的。

可是每次周总理到餐厅用餐时,都不进小餐厅,总是走到大餐厅东南角的一张餐桌上坐下,然后静静用餐。每当周总理走进餐厅,马上就被眼尖的乘客发现,大家全都热情、兴奋地站起来鼓掌,开心地欢呼着“总理来了,周总理来了!”

这时候的周总理总是愉快地走到乘客当中,亲切地向大家示意、问好,而乘客也都拥挤着过来,争先恐后地和总理握手,周总理微笑着一次又一次地请大家坐下。周总理非常亲民,那亲切而温暖的场景令在场的人动容。

周总理一生简朴,吃得也很简单。一碗小米粥,几个素包子,一碟花生米,一个煎鸡蛋,就是他一天繁忙工作开始前的早餐了!

有一次,他的专机机长张瑞霭用完早餐之后,看到总理很忙,刚说:“总理,请慢慢吃。我先去算账。”

周总理一听就不乐意了:“我吃饭,你张瑞霭交钱,那怎么行,人家会怎么看你?”

明确拒绝了他的善意,周总理让秘书赶紧去收银台结账。虽然一顿早餐不过是一两元钱的事情,但却说明了周恩来的廉洁自律和对干部下属的关爱。

周总理的客人很多,无论是来拜访的、谈话的、请示工作的,但凡遇到饭点,他都热情地说:“一块儿吃饭吧,今天我请客。”

周总理请客吃饭,一贯保持着简朴的家常菜式,从不随便大吃大喝。1952年夏天,他邀请冰心夫妇到西花厅做客,到了饭点便一起共进晚餐。晚餐是简单的四菜一汤,最好的菜式只是一盘炒鸡蛋,令冰心惊奇而高兴。多年之后,冰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内心依然充满了崇敬:“我感到惊奇和高兴。惊奇的是总理膳食竟是这样的简单,高兴的是总理并没有把我们当作外人。”

1961年春节前,淮安县委托人给周总理送来家乡的馓子、莲子、藕粉等土特产,这些东西不过就是过年时互送的日常食物,说起来根本不值一提,但周总理收到后立刻委托办公室回信,并寄去100元钱。信中说:“周总理和邓大姐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还随信寄去了《中共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并在这份通知上写了意见:“请江苏省委、淮阴地委和淮安县委负责同志认真阅读,坚决按照通知的精神办。”

有一次,周总理曾经的警卫员、时任福州军区司令员龙飞虎,给周总理送去了一筐橘子。橘子是时令水果,储藏保鲜时间很短,不方便退还,周总理收下了。后来周总理问清这些橘子的价钱是25元后,就让工作人员给老部下寄回去50元钱。

工作人员感到纳闷,问周总理为什么寄去两倍的钱时,周总理回答:“多余的钱让他自己处理,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这样以后他就不再送了。”

果不其然,龙飞虎收到了高出橘子价钱两倍的钱后,再也不敢给周总理送礼物了。有人问他,他说:“送东西就等于敲总理的竹杠,谁还敢送呢?!”

周总理的廉洁自律和简朴作风,身边的工作人员耳濡目染,都大受影响。而一些跟周总理接触较多的知名人士,对他的廉洁和俭朴也是敬佩不已。宋庆龄说:“周总理在个人生活和作风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虚怀若谷,待人如亲的人生日常

周总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凡百姓,他都非常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各个民族的习俗。他从来不会戴着有色眼镜,都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他那发自肺腑的真诚,让每一个靠近他的人都能感受到来自他的温暖和关爱。

1961年4月中旬,周总理视察云南西双版纳,在景洪城正好是一年一度的傣族“三月三”泼水节,繁忙的周总理跟当地傣族、布依族等各民族群众一起共度泼水节。

泼水节活动前,周总理特地换上一身傣族服装,走进欢乐的人群之中。看见周总理,群众都很激动和兴奋,开始时大家比较拘谨,只是礼节性地用柏枝蘸着银碗里的清水,轻轻地洒在总理身上。周总理看见有些群众用大盆泼水,“哗啦、哗啦”一盆盆地往别人身上泼,被泼的人不但不恼反而开心地大笑起来。也入乡随俗,高兴地拿起一个大盆泼起来。

看见周总理这样亲切随性,群众也没了原先的拘谨,把总理当成自己人,纷纷用大盆向敬爱的总理泼起了水。按照傣族的习俗,泼水节这一天,水泼得越多、越热烈,就表示人与人之间彼此越亲近、越尊重。

警卫人员怕总理着凉,要用伞遮挡泼来的水,周总理劝阻了他:“不要紧的,要到群众中去和大家一样。”

周总理没有领导包袱,很快就同群众打成了一片。

过后他对当地干部说:“傣族群众的每滴水都是热乎乎的,我一点都不感到寒冷。只有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才能和各族人民心连心啊!”

1972年8月初,夜晚,周总理乘坐轿车行驶在国务院西门北面时,轿车前面有个姑娘骑着自行车往前赶,不知什么原因,姑娘突然停在了快行线上,司机发现后赶紧急刹车,但由于车的惯性,轿车还是剐到了姑娘。

这时,总理的司机走下车,上前问道:“同志,你没有事吧,碰到了哪里?”

周总理立刻拉开轿车后座旁的窗帘,关切地注视着。看见姑娘身上有伤,另一辆轿车随即便将女青年送去了医院。望着远去的轿车,周总理若有所思。不久之后,他亲自给医院打去了电话,仔细地询问起姑娘的伤情和各项检查情况。姑娘并无大碍,检查后发现只是衬衫被剐破了,蹭破了后背一点皮。不久,一名工作人员赶到医院,送来一件新买的的确良衬衫,并告知这是首长的指示。第二天,周总理又派了几位工作人员,专程到姑娘家里进行慰问。因为自己的不小心,不但没有受到责难,反而让日理万机的总理如此费心,姑娘的心歉疚而温暖。

姑娘感受到的温暖,其实是周总理再平常不过的行为。在他生活中,尊重他人、爱护群众的事例不胜枚举。他待民如子的深沉之爱,点点滴滴,积沙成塔,在人民心中早就汇成了江河。

和平共处,肝胆相照的外事风范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首席外交家,在无数次与外国代表的交锋中,他泰然处之的言行、充满睿智的练达,一次次折服政敌。

在处理外交问题上,周总理一贯态度鲜明,绝对不会使他国对我国立场有丝毫误解,对于我国所支持的和反对的,从来都是以理服人。

即便他国理念与我国截然相反,他也不急着反驳,而是追求在深入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对方的认同。总理常说:“只要是真理,今天听不进去,将来想起来还可以起作用。”

周总理谦逊从容、沉着坚定、不卑不亢的言谈举止一次次折服了他国。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就有代表多次向总理表示:虽然在谈判中我们有些问题,甚至是重要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同您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凡是见过周总理的外国人,都会被他的翩翩风度所吸引、折服,他知行合一、彬彬有礼,言谈举止总是让人感到轻松舒适,却又不失威仪。

周总理强调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处处照顾小国外使的情绪,维护他们的尊严,这种大国风度使小国外使非常感激,赞美中国没有大国架子,充满大国的风度。因为周总理的国际形象风范,使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尊重他国、有礼有节的国际形象。

原缅甸总理吴努就表示,是周总理消除了他和人民原本对大国的恐惧。这简单直白的话语是对总理平易近人作风的高度赞誉。

而更让友邦国家有安全感,愿意跟中国合作的,是周总理实事求是、说一不二、交友以诚、设身处地体谅他国困难,认真帮忙解决问题的态度。

在外交工作中,总理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说话要算数,做得到的就说,做不到的坚决不能说。

1961年底,我国援助柬埔寨建造一家造纸厂。设计过程中,周总理特地询问是如何处理造纸厂排出的废水的。设计部汇报说大部分废水都是排到湄公河去的。

周总理一听就蹙起了眉头:“这样不行,我们给别的国家建设援助,怎么能给人家造成公害污染呢?废水如果排入湄公河,那渔业和下游人民的生活怎么办?立刻改进设计,必须做到排除污染。”

听了总理的话,设计人员着手改进排污方法。在查阅了大量先进国家的造纸工业资料后,经过多次修改,终于对造纸厂排污采取了有效的处理工艺。周总理得知解决办法后,又反复检查确认了多遍,直到确定真的没有任何问题了,才同意交付给柬埔寨政府使用。

现场的柬埔寨人员看到总理如此重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充满了感激,庆幸自己国家的民生大计工程得到如此负责的友邦援助。

1964年1月2日,加纳恩克鲁玛总统遇刺,引起加纳国内局势一篇混乱,而周总理的出访计划里,早就安排好了出访加纳的行程和日期。面对加纳的局势,基于安全问题考虑,大家都建议取消此次访问。

但是周总理不同意,坚决要求按计划出访。他说,如期出访,这是对加纳的尊重。当加纳总统和整个内阁得知周总理没有取消访问,一切行程按原计划安排实施时都特别感动。

但是因为总统刚刚遇刺,担心安全问题,所以不敢贸然出去迎接,又怕对中国和周总理失了礼节。

了解情况之后,周总理大度地说:“既然你们有困难,就不要迎接了,应免去一切礼节。”

加纳总统听了感动地顿时落了泪,他万万没想到周总理会这么为自己、为加纳着想,在自己国家面临如此艰难的困境时,不但不取消访问计划,还理解自己不能到现场迎接的窘境。

想想尼赫鲁总理要访问加纳时,人都已经到邻国了,因为加纳国内发生了谋刺总统事件,就立马取消了行程,调转回国。这鲜明的对比,让加纳整个国家人民都对周总理尊敬不已,完全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在中日建交前,日本的一位政治家来访,在同周总理会谈时特意表达了其回国后向新闻各界谈话的内容,周总理听后叮嘱他:千万要实事求是,不要大说中国的好话,要含蓄,这样对你们党和人民还有美苏关系上有好处。

三言两语,字字珠玑,尽是友善和真诚,使日本政治家十分感动。他说自己从政几十年,从未遇见过这样为别国考虑得如此细致周到的总理,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众多外国政治家中国,只有周总理一人在日本各阶层人民中有那么多朋友,得到那么多人的尊重!

结语

周总理的魅力仿佛与生俱来,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他的对手敌人,还是他的战友朋友,只要跟他有过时间、空间的交集,必然被他的风度和人格所吸引和震撼,他的风度和人格就像一束光,照亮和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仁爱之心,他的善解人意,他的爱民如子,他的外交气度……这束束光芒,永远照亮着中国的历史行程!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自降党龄的周总理心底无私天地宽,亲民、简朴,被国内外一致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