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成吉思汗八白宫的形成与发展,以及500余年的历史变迁

成吉思汗八白宫的形成与发展,以及500余年的历史变迁

成吉思汗八白宫是由成吉思汗的四大鄂尔多斡耳朵发展而来的‚就是指由八座白色的大毡帐组成的成吉思汗灵堂‚其中包括成吉思汗生前住过的斡耳朵宫帐及一些遗物‚还有后来相继去世的他的几大哈屯的灵位等。

大蒙古国时期‚引用了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的名称‚将成吉思汗及几位夫人灵帐称为“查干鄂尔多”白色宫帐。到元朝‚成吉思汗祭灵宫帐等正式取名为“成吉思汗八白宫”。在北元时期‚鄂尔多斯部进驻宝日陶亥时候‚设立在成吉思汗战车上的“白室”‚称之为“朝木朝克”毡帐。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蒙古诸部‚集中成吉思汗白宫等祭祀神物之后‚又明确的称之为“八白宫”。随着历史的变迁‚祭祀成吉思汗的象征性神物也有很多变化。但是‚从拖雷建立成吉思汗祭灵白宫以后一直到清朝‚总的称呼一直未变‚将成吉思汗陵寝仍称之为“总神抵”。对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的称呼没有离开“祭祀宫帐”这一主体。

从此以后‚外界知道鄂尔多斯有成吉思汗陵寝‚便称呼为“成吉思汗陵寝”‚改变了其原有的意思。

成吉思汗陵的原型八白宫‚从年开始建立以来‚经过了大蒙古国与元朝、明朝北元、清朝等几个朝代以及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时期‚历时长达八个世纪。

一、大蒙古时期

1227年7月成吉思汗征讨西夏时‚病逝于西夏朵儿蔑该城灵州‚今灵武行宫。他去世后‚遵照他“秘不发丧”的遗嘱‚“诸将奉枢归蒙古‚不欲汗之死讯为人所知。护枢之士卒在此长途中遇人尽杀之”。诸将将成吉思汗遗体从西夏秘密护送蒙古高原‚到达克鲁伦河源头的成吉思汗大鄂尔多之后才发丧。诸宗王公主统将等得到监国拖雷发出的关于大汗逝世的讣告‚从广大的帝国各地奔丧而来‚“远道者三月始至”。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每个斡耳朵都为死者举哀一天。在举行隆重的葬礼之后‚将成吉思汗遗体葬于阿尔泰山后、肯特山前‚斡难、怯绿连、秃刺三水发源地之不儿罕合勒敦诸山之一山中。

将成吉思汗埋葬之后‚拖雷在成吉思汗大鄂尔多处建立了祭祀大汗白色宫帐‚里面安放成吉思汗画像、灵匣以及一些遗物‚由成吉思汗大将博斡儿出负责守护。在成吉思汗大鄂尔多建立的白色宫帐‚北元时期称之为“后北奉祀之神”‚这也许就是成吉思汗八白宫的前身。世纪的传教士鲁布鲁克的观察似乎可以为我们提供相当的佐证死者如果是贵人‚也就是出自他们的祖先和头一个君王成吉思汗的家族‚那他们在死者的墓旁一直留下一座营帐。死者的葬地是不知道的。在埋葬贵人的地方‚总有一座营帐和看守坟墓的人。

柏朗嘉宾说‚蒙古人不曾强迫过任何人背弃自己的固有信仰或违背自己的法律‚说明当时对成吉思汗英灵的敬奉仪礼‚已贯彻到蒙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军务外交等事项中。

二、元代

1260年(中统元年)3月24日‚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开平自己宣布即汗位‚是年5月19日建元‚视为元世祖。1264年(至元元年)7月‚忽必烈经过四年的争夺政权斗争‚终于打败了经过蒙古忽里勒台大会推举称汗的幼弟阿里不哥后‚将蒙古都城从哈刺和林迁往燕京(今北京)‚改燕京为中都‚1272年(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

随着大蒙古国政治中心的迁移‚建成吉思汗祭灵宫于上都城西北郊‚时称“失刺斡耳朵”黄色宫殿。

1266年(至元三年)10月‚忽必烈听取承相伯颜、安童提出的“祖宗世教‚尊溢庙号‚增祀四世。各庙神主‚配享功臣‚法服祭器等事‚皆宜议定”的建议‚集群臣议‚确定庙号‚定为八室。供奉神主。

忽必烈在建立八室的时侯‚同时也在上都建立了成吉思汗的祭祀宫殿。忽必烈定下了太庙八室四季祭祀的规章制度‚并且每一年都会带黄金家族成员到上都去参加祭祀活动。有元一代‚成吉思汗八白宫形成了以哈喇和林、上都、大都三者并重的局面。

元朝时期‚首次为成吉思汗建立祭祀庙‚并形成八室之制‚在成吉思汗祭奠中融入汉族祭祖成份‚以庙的形式祭祀祖先。

三、明代(北元时期)

1368年‚朱元璋率军进攻北平‚元顺帝北逃‚在大都的成吉思汗奉祀之神也迁往上都。1370年‚北元汗廷由上都退却至漠北‚在上都的成吉思汗奉祀之神也随之迁移到哈刺和林‚当明军在1380年占领和林之后‚成吉思汗的奉祀之神迁移到哈刺和林以北的鄂尔浑草原一带。其后将近100年的时间里‚成吉思汗的奉祀之神不断的迁移‚因此‚这一时期在浩渺的史料中找不到关于成吉思汗八白宫的记载。

1604年‚出生于今天的鄂尔多斯的鄂尔多斯贵族萨冈彻臣‚不但在十六岁时就参与政事‚管理当地政务‚而且还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他目睹林丹汗雄心壮业的崩溃‚经历了明清两任王朝更替等重大事件。由于他精通佛教和蒙藏汉文‚学识渊博‚他用去近二十年时间‚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佛教经典著作‚搜集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写成了《蒙古源流》‚才得以使成吉思汗八白宫在史料中又留下了一笔。

元朝以后‚蒙古势力衰微‚蒙古统治者更是通过将成吉思汗崇拜与当时的汗权意识和国家意识结合在一起‚以期有利于维护汗权稳定和国家稳定。正因为如此‚成吉思汗祭奠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高潮。特别是巴图孟克达延汗于年正德五年统一蒙古诸部‚重新划分六个万户以后‚向各万户摊派成吉思汗祭奠所需祭品‚制定了各万户所承担的义务及八白宫祭祀制度‚产生了有关祭祀方面的书籍。其中还明确规定可汗、济农等参加四时大典的人数。并且还详细规定了可汗参加祭奠的礼俗‚祭奠程序‚公羔羊和全羊祭品的摆放礼仪‚所唱的祭歌‚敬酒程序等。北元时期‚成吉思汗祭祀活动进一步发展‚使祭奠进一步程序化。

四、清代到民国28年

1634年(天聪八年)‚北元林丹汗在青海的失刺塔拉病故。1635年(天聪九年)‚林丹汗的两位夫人和儿子额哲洪果尔归顺后金(满清)。接着‚鄂尔多斯万户济农额磷臣也随之归顺后金。蒙古诸部归顺清朝以后‚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人的控制‚实行分封旗制‚减弱原部族势力‚消除部落可能要统一行动的隐患。在各旗之间划定界线‚各旗的人只能在本旗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1649年(顺治六年)‚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新的盟旗制度‚划分鄂尔多斯万户为六旗。六旗组成一盟‚盟的名称定为“伊克昭盟”。额磷臣为伊克昭盟首任盟长‚并保留鄂尔多斯济农职位‚继续管理成吉思汗八白宫事务。

这是对成吉思汗八白宫变迁影响十分深远的时期‚政治军事因素以及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两个影响。清朝分封盟旗王公政策‚使得额磷臣将成吉思汗八白宫从黄河南岸的王爱召迁移到自己的封地—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并将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苏勒德等奉祀之神‚安奉在巴音昌霍格河畔的草地上‚这就使得成吉思汗八白宫固定在这片草原上。放垦后‚大量汉族农民的入境和定居‚导致鄂尔多斯地区的人地关系紧张起来‚以游牧经济为主的蒙古地区‚逐步转为农业、半农半牧、游牧等三种经济方式并存的格局蒙古族传统游牧经济经营范围逐渐缩小、农耕区域逐渐扩大‚蒙古游牧生活走向了半定居、定居状态‚成吉思汗八白宫的存在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五、民国28年到解放初期1953年

民国27年1938年‚日本侵略者逼近鄂尔多斯‚在日本侵略者的一手操纵下成立的以锡林郭勒盟副盟长德穆楚克栋鲁普为首的“蒙古联盟自治政府”‚通过各种手段献媚伊克昭盟王公‚并策划将成吉思汗陵寝迁往日本人占领的归绥‚以便在他们控制的德王这块招牌上‚再加上能够号召整个蒙古民族的旗号。显然‚德王的迁陵之举是为日本帝国主义军事侵略服务的一个阴谋‚企图利用这一招牌控制整个蒙古人。

在这一严峻的形式下,沙王在民国28年1939年初亲赴重庆,向国民党政府报告此事。

国民党政府也意识到‚一旦将成吉思汗陵寝迁至日本占领区,这将会给整个蒙古地区的抗战形势带来更大的不利,提出迁移成吉思汗陵寝的意见。

民国28年1939年6月10日‚成吉思汗陵寝在大伊金霍洛起灵‚移陵队伍于1939年6月21日途经延安‚当时延安各界人士万余人‚举行迎接成吉思汗灵枢大典。7月1日‚灵枢抵达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以后的10年‚成吉思汗的灵枢一直被供奉在兴隆山东山大佛殿。

1949年夏‚当人民解放军迫近成陵所在地榆中县兴隆山时‚马步芳从榆中县败退逃窜‚将成吉思汗“陵枢”及遗像、梳妆镜等物盗劫到青海塔尔寺。

军事政治因素一直是影响成吉思汗八白宫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成吉思汗八白宫在蒙古民族中具有凝聚族群认同及维系族群边界的重要功能‚政治中突发事件对它的影响也就更加明显。但是‚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像蒙古族这样对自己祖先的信仰是根深蒂固的‚不容许任何人去剥夺和破坏。在这个时期‚正如学者刑莉所言‚成吉思汗已经从“蒙古族的上帝”、“蒙古族的祖先”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由尊崇成吉思汗而形成的祭祀文化不仅仅为诞生他的那个民族‚而且为“他者”他民族所认可‚成吉思汗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了整个中华各民族。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53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应蒙古族和鄂尔多斯蒙民的一致要求‚转请政务院批准‚成立成吉思汗陵迁移及成吉思汗新陵园建筑委员会‚决定将西迁至青海塔尔寺供奉的成吉思汗灵棣迁回故地伊金霍洛。

1985年‚成吉思汗陵对外开放‚到这里拜渴、考察旅游的人日益增多‚异族人大量涉足‚成吉思汗陵揭开了隐藏将近八个世纪之久的神秘面纱‚和旅游业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是内蒙古最具有魅力的旅游景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成吉思汗陵以及它的祭祀文化是重新组合并且重新建构过的全新图景‚也因此说明成吉思汗陵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语境下已经变成一个供全世界参观的旅游景点‚除了显示超强的凝聚族群认同及维系族群边界中的重要功能之外‚还表现出了祭祀仪式在现代民族国家中的政治功能以及文化功能。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成吉思汗八白宫的形成与发展,以及500余年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