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聚焦安徽“非遗”,追寻人文之光

聚焦安徽“非遗”,追寻人文之光

● 许国 文

● 张军 点评

安徽地处华夏东部,长江、淮河穿省而过,地域特征非常明显。皖北是平原,江淮之间是丘陵,皖南则是烟雨朦胧的江南景象了。在这样明显的地理条件加持下,安徽地域文化各有特点——皖北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皖中地区则形成了以庐州故地为基础的庐州文化,再往南入徽州,则受吴越文化影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徽文化。

不同文化在皖江大地上交流、激荡,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独特安徽人文景观,其中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文房四宝、祁门红茶、琴溪陶窑等。

传承、记录、保护、宣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责任,摄影人更是义不容辞。由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资助的安徽许远摄影团队,历时1年时间,克服疫情影响,选取了不同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期跟踪拍摄。这次本土摄影师关注、拍摄本土人文,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团队拍摄,所以拍得更系统;二是拍摄周期长,所以拍得更深入;三是拍摄目的明确,所以拍得更有针对性。这次拍摄可以算得上是安徽摄影人对安徽人文之光的一次追寻、探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要发展、兴旺,总是要以文化发展、兴盛作支撑,所以,美好安徽建设自然离不开文化强省为基础。用摄影记录、宣传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文化保护、文化精品、文化展示”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影像的直观记录和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安徽、了解安徽。这不仅仅是对外推介安徽,更重要的是让安徽人民对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自发地投入美好安徽建设中。

当下的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摄影如何守正和创新是时代课题,而广大摄影人则是答卷人。希望广大摄影人以这些拍摄行为和成果作为借鉴,带着思考,在行动中回答好时代课题。

徽墨点烟 吴家萍 摄

点评:徽墨历史悠久,是“文房四宝”之一,经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作者以黑白影像展现点烟工序的场景,画面明暗对比强烈,突显了主体,并有效避免了背景杂乱。

琴溪陶窑 周云 摄

点评:作者以平实的镜头记录了琴溪陶窑的日常场景。前景中,几只陶缸整齐排列,分布疏密有度,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杂乱的现场环境,并营造出一种韵律美。但现场光线条件较差,建议适当补光拍摄。

古法造铁锅 王倩 摄

点评:镜头适当压缩空间,让作为主体的工匠更突出,观者视线更集中。同时,作者利用自然光拍摄室内环境,画面明暗过渡自然。右侧几束光线照射进来,提亮了画面。

草龙庆丰年 程拥军 摄

点评:舞草龙是徽州地区传统民俗,徽州人借此祈求国泰民安和来年风调雨顺。照片充满喜庆祥和的氛围,舞龙者和观众的脸上大都堆满笑容。霞光映红天空和云朵,似乎也为这片热土和人民欢歌,由此升华了主题。

宣纸燎草 张舒 摄

点评: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的杰出代表,制作工序复杂。照片展现的是燎草环节,即将作为原材料之一的稻草煮过后晒干。近景拍摄有利于展现更多细节,起伏的远山和氤氲的雾气交代了拍摄环境,也为宣纸制作工序注入了些许诗情画意。

徽派建筑 耿武 摄

点评: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深受摄影人青睐。作者以长焦镜头截取马头墙一隅,墙体线条节奏有序,形式感较强。黑白调的后期处理则有利于凸显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并营造出天空中的流云效果。

跳钟馗 胡东风 摄

点评:古徽州歙县地区的“跳钟馗”盛行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寓意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作者合理选择对焦点,同时以慢门营造动感,凸显了作为主体的钟馗。演员的动作瞬间把握较好,拔剑姿态颇显威严。

孤峰油纸伞 许心玥 摄

点评:作者构思巧妙,没有采用常规方式拍摄油纸伞制作,而是借助工匠为油纸伞刷油时背光产生的影子来展现工艺瞬间。人物的小与伞面的大形成鲜明对比,既形象生动,又诙谐幽默,让这项古老技艺在全新视角下展现出趣味性的一面。

手工宣笔 王振兴 摄

点评:作者以长焦镜头捕捉工人制作宣笔过程中的一个瞬间,人物动作真实自然,一丝不苟。画面构图合理,右侧摆放的一堆毛笔笔芯交代了拍摄主题。适当的景深控制虚化背景,凸显了主体。

祁红传承 王维洲 摄

点评:斑驳的白墙、带有岁月痕迹的竹篓与石盘,以及传统春联等元素组成的典型环境,有利于刻画典型人物和渲染氛围。在祁门红茶制作工艺的揉捻环节中,师徒二人神情专注,具有代表性的服饰也衬托出这门古老技艺的传统风韵。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聚焦安徽“非遗”,追寻人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