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1991年,王震收到老战友的来信:还记得借的那一千担粮食吗?

1991年,王震收到老战友的来信:还记得借的那一千担粮食吗?

1991年,王震收到了一封信,寄信的人是马兴。马兴曾经是359旅的战士,王震是他的老首长,不过两个人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看到这封来信王震猜测对方一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在看过信上的内容之后,王震才知道对方希望自己可以为当年部队向一户地主借粮一千担的事情作证。

众所周知共产党的部队从来不会取百姓一针一线,如果真的有需要,也不会白白拿走,而是会留下借条,日后再做偿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如果之前资助过我党的军队,拿着借条就可以拿回那些物资。可这位地主却在多年之后才提起此事,而且需要王震将军作证,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弹尽粮绝的359旅

说到359旅,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的熟悉,1937年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之际,红二方面军第六军、第三十二军以及前总特务团就被改编为359旅。此后359旅在旅长陈伯钧的带领下,一直在陕甘宁边区一带驻守,之后由于抗战需要,副旅长王震带领359旅部分部队前往山西前线进行抗日。

1938年1月,王震正式担任359旅旅长,在他的率领下,359旅在抗日战场上屡屡重创敌人。在此期间部队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全旅的兵力达到了一万两千人以上,有着极强的战斗力。不过随着国民党开始将矛头转向我军,1939年10月,359旅不得不从抗日前线撤回陕甘宁边区,负责守卫工作。

当时我军物资匮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359旅在王震的带领下,于南泥湾地区开展生产运动。南泥湾位于延安东南,那里的土地原本非常的贫瘠,可是在战士们两年的努力下,南泥湾变得非常富饶,这件事也被传为佳话。不过在这之后不久,359旅就被一分为二,其中一支部队由王震率领南下,首先在湖北和新四军第5师会师,然后继续南下抵达广东南雄地区,另一支部队则前往河南地区参与抗日。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王震率领的支队恢复了359旅的番号。虽然日本侵略者已经被赶走,可是国民党的部队却对我军虎视眈眈。当时蒋介石在重庆谈判中假意寻求两党和平共处的方案,实际上却安排大军包围我军的部队,为之后的内战提前做准备。到了1945年的9月,国民党部队已经聚集在我军中原解放区四周,如果不能提前转移,部队的处境将十分危急。

好在党中央及时察觉到了敌人的意图,随即下令王震率领部队北上,和中央解放区的其他部队汇合,然后寻找破局的机会,最终会师的部队成立了中原军区,王震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此后我军和国民党部队屡次交战,期间也取得了多次的胜利。奈何敌人的军队数量远超我军,而且已经提早形成包围之势,形势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啊,中央军区部队只能被迫进行转移,寻求突围。期间王震率领359旅攻克了枣阳,随后带领部队到环潭镇一带修整,等待中央的进一步指示。

当时部队因为和国民党军的连日作战已经疲惫不堪,更让人头疼的是因为身处敌人的包围之中,后勤供给早已被敌人切断,部队已经没有粮食了。断粮让部队士气低落,王震很清楚如果不能解决军粮的问题,估计部队就要葬送在这里。于是他联系到了鄂北行署专员李实,希望他可以帮忙想想办法。

李实虽然是当地的行政官员,可是他也没有任何的办法,因为鄂北行署也刚成立不久,在当地根基未稳,手里一点儿物资也没有,更没有人脉。让李实短时间筹到大军需要的粮食,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是部队的生死悬于一线,李实知道自己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就在他焦头烂额之际,他想到了一个人,他也决定去那里碰碰运气,看看能否借到足够的粮食。

一千担粮食

李实想到的人就是环潭镇的首富廖家,廖家经营膏盐多年,拥有大量的财富,廖家也有实力拿出部队需要的粮食。另外廖家人在抗日期间,就曾经出资支持一系列的抗日活动。虽然如今日本人已经被打走,我党的敌人变成了国民党,李实并不清楚廖家会不会支持我军,但事出紧急,他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廖家当时的当家人是廖复初,不过李实很清楚,他的祖母毛老太才是家族真正的话事人。在当时那个年代,大部分的女性都没有什么话语权,可是毛老太不同,如果没有她,廖家不可能成为环潭镇的首富,而她的经历也堪称传奇。

毛老太出身于当地的一个地主家庭,她的父母对她的教育非常重视,在她小的时候就熟读诗文,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后来她嫁入了廖家,也是非常的贤惠,很受一家人的喜欢。不过那个时候廖家并没有什么产业,只是普通的地主,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收租,毛老太也基本不参与家族的事务。

但是在1882年,廖家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当时一名意大利传教士来到了环潭镇,毛老太的丈夫廖临轩一直都是一名天主教信徒,他主动联系了对方,双方也成为了朋友。之后在对方的邀请下,他来到湖北应城传教。在这里廖临轩结识了一名姓徐的矿商,当时他官司缠身,最终廖临轩和传教士一起帮他打赢了官司。

可尽管如此那名矿商还是亏损严重,无奈之下他提出将一口矿井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转让给廖临轩,从而筹到周转用的资金。廖临轩本人很是心动,因为他很清楚矿井可能带来的巨大利润,但这件事却遭到了家里大多数人的反对。在他们看来收购矿井是有风险的,他们还是宁愿靠收租过安稳的日子。

毛老太很清楚矿井的价值,她站出来表示支持丈夫收购矿井。为了说服其他人,她承诺如果矿井出现亏损,她愿意拿出毛家的田产来弥补,不让廖家承担损失。看到她如此大气,廖家人自然无话可说,最终廖临轩只用一万两千串铜钱就买回了矿井,而这也是廖家崛起的开始。

从这时候开始,廖家正式涉足膏盐业,也成立了第一个商号。在清朝年间,这样的商号想要做大做强并不容易,但幸运的是他们乘上了洋务运动这个东风,当时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民间资本办厂,趁着这个机会,廖家的产业发展迅速。而在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更是大力推进民族工业的发展,趁着这个机会,廖家接连收购了几口矿井以及大量的田产。

彼时的廖家已经是当地的首富,而在丈夫去世之后,毛老太又帮助儿子打理家族企业,创办了第二个商号,廖家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不过好景不长,随着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应城很快沦陷,矿井也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此时毛老太临危不乱,让孙子廖复初回到家乡,和她一起打理家业,廖家并没有蒙受太大的损失。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毛老太全力支持抗日,她不仅让国民党军的长官住在廖家的老宅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与此同时她也资助了共产党的抗日军队,她曾经送给游击队上万斤的盐,还捐助了不少抗日资金。正是因为毛老太之前的举动,让李实觉得她很可能愿意帮助359旅,于是他第一时间来到了廖家。

见到毛老太之后,李实说明了来意,他一直担心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毛老太不愿意帮忙。可没想到毛老太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叫来管家开仓,把一千担粮食送给部队。同时她还告诉李实,这些粮食是送给部队的,不需要他们还。

李实自然不能同意这种做法,最终在他的坚持下,毛老太收下了借条。对此毛老太颇为不满,她说共产党是为人民着想的,共产党的部队也是为老百姓打仗的。只要共产党可以让天下太平,这点儿粮食不算什么,不需要共产党归还。最终这批粮食帮助王震的部队渡过的难关,他们最终胜利突围,在解放战争中359旅被编入西北野战军,参与了大量的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老战友的来信

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廖家就重操旧业,创立了新的商号经营盐矿。不过因为解放战争的爆发,廖复初认为盐矿生意不稳定,于是决定进军杂货业。可是随着内战的进行,国民党统治区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让廖家的资产出现了大幅的缩水。

不过真正压垮廖家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熬盐技术的升级,因为技术没能及时更新,廖家的熬盐技术迅速落伍,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廖家的盐矿就难以继续经营,最终纷纷倒闭,廖复初只得回到家乡做自己的地主,而廖家的经历也是当时无数民族资本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曾经帮助我军渡过难关,廖复初被选为当地的民意代表。可就在这个时候,政府接到举报,称廖复初之前曾经镇压工人,还迫害过共产党人,并和我党的军队发生过正面冲突。

原来当初廖复初之前让家丁组成了矿井队,负责维持矿井的治安。不过后来国民党派人控制力矿井,矿井队也被收编,举报中那些罪行都是他们在国民党指派下做的。这让廖复初感到非常无辜,因为他不过是一个生意人,而且他从来没有做过对共产党不利的事情。但最终因为矿井队中很多人曾经是廖家的家丁,廖复初还是被定罪判刑。

因为廖复初并没有直接指挥矿井队,因此他并没有在狱中呆太长的时间就被释放了出来。但他已经被定性为“反动派”,所以出狱之后无法落户,这也为他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这让廖复初觉得非常冤枉,于是他四处收集自己祖母当初帮助部队的资料,希望可以为自己正名,从而甩掉“反动派”的身份。

可是他已经找不到那张借条,另外因为事情已经过去了多年,他找不到可以证明这件事的证人,申诉进行得非常不顺利,他尝试了很多次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慢慢廖复初也放弃了为自己正名的打算,就在这个时候,他无意间在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李实写的文章,里面就提到了到廖家借粮的故事,廖复初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可惜的是当时李实已经因病去世,廖复初的心再次沉了下去。可他还是不愿意放弃,几经辗转他了解到李实发表的那篇文章并非是自己写的,而是由马兴代笔的。马兴也是359旅的老战士,很可能也了解当年的情况。随后他联系到了马兴,马兴在得知这件事之后非常重视,这个时候他想到自己的老领导王震一定清楚当年的细节,可以为廖复初作证,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封信。

王震在接到马兴寄来的信后立刻做出回复,表示会还给廖家公道。王震出面证明当年359旅的确曾经从廖家借了一千担粮食,这件事也得到了马兴在内的众多老战士的证明。有了众人的作证,廖复初终于申诉成功得以平反,从此他不再是反动派,而是有功于革命的功臣,此外政府为了表达歉意,还给予了他一些补偿。

中国共产党可以取得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众多像毛老太、廖复初这样爱国人士的帮助。而每一位为革命做出过贡献的人,党和国家都不会忘记,无论事情过去了多久,国家都会弄清楚事情的真相,绝对不会冤枉任何一个好人。事实上还有很多人和当初的廖复初一样,曾经为党和国家做出贡献却不为人所知,这些无名英雄更加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1991年,王震收到老战友的来信:还记得借的那一千担粮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