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数学用语“元”“次”“根”是谁发明的

数学用语“元”“次”“根”是谁发明的

数学用语“元”“次”“根”是康熙发明的。提到康熙皇帝在历史上的成就,我们会想到他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反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你知道吗?除了武学上的战绩,康熙也是一位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学霸”皇帝。

数学用语“元”“次”“根”是谁发明的

康熙画像

康熙熟读儒家经典,通晓天文、地理、自然、音律,又在数学领域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为中国古代的数学作出了极大贡献,而这在中国封建的皇帝当中是绝无仅有的。

康熙皇帝为什么对数学这门学科情有独钟?这要追溯到1660年,中国的官员杨光先向顺治皇帝上奏,称汤若望等西洋人所测定的历法存在大量错误,并将汤若望等西方学者视作“叛贼”,希望借此将他们除掉,以此夺取执掌钦天监之权。

结果,权是夺到了手,杨光先却慢慢发现,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这个位子,只好请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南怀仁来修正历法。南怀仁上位后,向康熙帝告发杨光先主持的历法错误,康熙帝于是召集群臣一起做实验,参照天象,比较新旧历法的优劣。比较的结果,自然是康熙帝发现杨光先的历法错漏百出,于是撤了他的职。

以西方观测方法为基准颁布的《时宪历》

顺治朝的案子,到了康熙朝才得以平反,这件事给康熙帝的内心带来了极大波动。在康熙看来,这件历法案之所以持续这么久,是因为他本人对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等科学一窍不通,很难判定哪一方才是正确的。于是,康熙皇帝开始奋发图强,拜南怀仁为师,开始了他学习科学的道路。

康熙向南怀仁学习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南怀仁作为外国人,汉语和满语的水平都极其有限,而数学知识又严谨又抽象,想要完全理解南怀仁的讲授,需要面对许许多多的困难。

就是在这种艰难的学习过程中,康熙一点点摸索,向老师提出了建议:将未知数翻译为“元”,最高次数翻译为“次”,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翻译为“根”或“解”……当南怀仁使用这些康熙独创的数学名词时,他才惊异地发现,用这些新术语表达简洁又方便,与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琐词汇有着天壤之别。

南怀仁记下了这几个便于理解和记忆的数学术语,并流传沿用至今。如今我们学习解方程时,总会碰到“元”、“次”、“根(解)”等术语,这些术语就是康熙皇帝所创。

在南怀仁、白晋、张诚等几位通晓数学算术的大臣的辅导下,康熙帝先后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巴蒂斯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以及代数、三角、对数等多种数学科目,并命人陆续将西方数学翻译、编辑成《比例规解》、《测量高远仪器》、《八线表根》、《借根方算法解要》等十几种数学书籍。在学习中,康熙坚持自己学用结合的贯学风,不断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如计算某物的面积体积、河水的流量、河堤的高低大小,测量某地的纬度,观测推算天文,纠正钦天监的错误等等。

据史书记载,康熙晚年的时候,在他的倡导下,由大学士陈厚耀等人牵头,诸多数学家一起编纂了一部融合中国和西欧数理科学的百科全书——《数理精蕴》,它对日本的数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在北京图书馆藏有康熙时期所著的《三角形论》一书,书上标有“御纂”二字,表示康熙当时亲自参与了这本书的编辑;康熙时期由陈厚耀修撰的专著《陈厚耀算书》也在西安被发现,这是迄今发现的第二部康熙数学著述。在“积求勾股法”中,康熙论述了5种求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解法,并以其中“以积求勾股”作为标题,同时加以“钦授”字样,表明了这个方法是康熙的发明创造。康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唯一对数学问题提出解法的帝王。

从迄今数学史研究的情况看,康熙对数学的喜爱在中外历史上都十分罕见,他也是唯一留有数学著作的帝王。可惜,康熙在数学上灌注的热情,并没有延续到后来的皇帝身上,在康熙去世后,再无皇帝对数学抱有如此浓厚高涨的兴趣了。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数学用语“元”“次”“根”是谁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