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情感美句 »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分寸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分寸

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

生活中人人都会说话,但不是人人都“会说话”。

有的人说话让人如沐春风,有的人说话让人如鲠在喉。

总喜欢这样说话的人,都是聊天“终结者”,到最后都会没朋友。

自以为是,爱抢话

培根有一句名言:“打断别人,乱插话的人,甚至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生厌。”

试想一下,当你正在一场谈话中表达自己,却被另一个人打断,对方抢过话头开始滔滔不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前段时间,闺蜜雪儿跟我吐槽了她的职场经历:

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表现欲很强,非常喜欢抢话,只要她开口,别人都只能听她说话了。

闺蜜向别的同事请教一个专业问题,与她并无关系,她自作主张地直接抢答,闺蜜委婉地拒绝说我们自己沟通就好,她也置若罔闻。

闺蜜在电话中跟客户谈业务,她就喜欢在旁边刷存在感,一会猜测这个客户是什么心理,一会教闺蜜怎么应对,那头客户讲,这头她讲,真让人崩溃。

一次会议上,经理让大家轮流发言,项目组长刚开始说了几句,这位新同事就又抢话了,“我觉得应该……”“是不是……这个意思”,项目组长顿时脸都拉长了。

后面好几个同事在发言的时候都被她打断,然而问她有没有实际解决方案时,她却沉默了。

经理对她频频抢话拖慢会议进度感到不满;而被抢话的同事心里也都憋着一股气。

在别人讲话时,总抢话是特别不礼貌的行为,也很不尊重说话的人。

也许偶尔一两次,别人不会放在心上,但次数多了,脾气再好的人都会不满。

爱抢话的人往往缺乏耐心,急功近利。他们只顾表达自己,而从不在意别人说的话,太自以为是,眼里没有别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说:“你说话的时候,学不到任何东西。”

聊天不是一场竞赛,没必要一直抢答。

我们说话的时候,只是在重复自己已经知道的,没有任何新的收获。

只有静下心来,听别人表达,我们才有收获的可能。

好为人师,爱说教

学者周国平在《认识你自己》一文中这样写道: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

接着再问: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

这位西方最早的哲学家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

生活中或许你也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为了卖弄自己的聪明,时常教育别人,对别人的生活和安排总爱说教一番。

朋友东子是名牌大学学霸,毕业就进入大企业工作,后来被公司派到海外深造了一段时间,回国后升职当上了高管。

一路不断攀升,东子觉得自己是见过世面的成功人士,开始喜欢给身边的人“指点人生”。

朋友们也曾愿意听他分享经验,但时间长了,大伙发现每次聚会都变成他展示自我、高谈阔论的个人秀。

本来大家只是随便聊聊天,吐吐槽,他却老是以领导的姿态,一本正经地说朋友这里做得不对,那里这样做更好。

最让朋友不舒服的是,有时候他分明不懂装懂,还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

只要对方不认同他,他就生气,觉得自己“好心被当成驴肝肺”,让原本轻松愉快的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

久而久之,大家都开始疏远他。

虽然东子没有恶意,但他好为人师的行为,让大家反感。

好为人师,其患在“好”,而不在“师”。

这样的人,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轻易评定别人,不管你有没有请教他,他总是用自己局限的认知和所谓的“过来人”权威,对你指手画脚。

他们只是想证明自己比别人高明,并非真的想帮你解决问题。

但很多时候,说教只会让人抗拒和厌烦。

人生路上,与其好为人师,不如自己潜心修行。

唯有懂得保持分寸感,不在别人的世界里横加干涉,才能拥有好人缘。

学会说话

印度哲学家白德巴说:“能管住自己的嘴巴,是最好的美德。”

表达,是一种能力;慎言,是一种修养。

真正有修养的人,不会寄望于通过教导别人来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

他们懂得尊重他人,不用言语去触及对方内心的痛处;

当别人说话时,保持耐心,认真倾听,从不随意打断;

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沉默。

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

愿你我都能学会好好说话,成为大家喜欢并且愿意接近的人。

作者简介:无忧果,用文字疗愈自己,温暖你。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说话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