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手握80万重兵的明朝名将,眼看崇祯上吊也不出兵,亡国后他却痛哭

手握80万重兵的明朝名将,眼看崇祯上吊也不出兵,亡国后他却痛哭

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兵临北京城下,明朝江山眼看就要更名改姓。在这危难之际,“忠臣良将”左良玉却手握80万重兵,稳坐武昌。

由于崇祯皇帝怎么也盼不回自家军队,城池眼看守不住了。为了保留最后一点皇室的尊严,孤立无援的崇祯最终选择了结自己。

先前无动于衷的左良玉,在得知崇祯帝自杀的消息后,放声痛哭,悲愤到吐血。那么,左良玉究竟是忠臣还是奸臣呢?

明朝的“终结者”

如果从大明王朝和崇祯皇帝的结局来看,在终结明朝的这条道路上,左良玉算得上是个“大功臣”。他见死不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在明朝末期的武将中,左良玉是“匪气”最重的一个。他出身贫寒,从小就是一个孤儿。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他却有带兵打仗的天赋。

但在赢得一系列胜仗之后,拥兵自重的情况开始显现,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崇祯九年,在农民军战败逃往石阳关时,左良玉本来应该和汤九州一起前后围堵农民军。但他却为了保存实力,带兵逃走了。

由于孤立无援,汤九州战败而死,左良玉却成为了当时兵力最强的人。借着手中兵力的优势,他被委以重任。因此,对于“军权胜于皇权”的道理,左良玉非常明白。

当时,应天巡抚张国维奉命宣召左良玉去山中剿匪。连宣三次,左良玉不仅纹丝未动,还放任手下的兵在当地奸淫劫掠。

哪怕是崇祯皇帝亲自派人去催,也依旧没能“请”得动他。

后来川陕爆发战役,杨嗣昌九次发檄文让左良玉堵截农民军,但是左良玉却因记恨杨嗣昌而置之不理。襄阳城沦陷在张献忠手里,气得杨嗣昌绝食而亡。

就这样,这位曾经善战的大将军,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性命,不听宣,不听召,在无所作为中慢慢丧失了自己的锐气。

到了1642年,明军与李自成的农民军爆发朱仙镇会战。左良玉带领明军到了朱仙镇后,迟迟不敢跟李自成对决。农民军趁其不备,挖了长达百里的壕沟,把明军包围住。

此时的左良玉,发现己方被包围后,在没有与其他将领商量对策的情况下,率兵逃跑了。

就在他自以为高明的时候,他却跑进了李自成提前挖好的壕沟内,数万人的军队被农民军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窜。

最终只剩下3000精锐,还被李自成一路追着打到武昌。

这也解释了,为何李自成的大军包围北京城时,即使崇祯向他允诺了那么多诱人的好处,他始终不敢轻举妄动。

因为他怕李自成。

正所谓“一物降一物”,就像左良玉是张献忠的“克星”,而李自成也可以说是左良玉的“克星”。自此之后,他几乎是见着李自成就跑。

李自成的作战方式令他感受到了强烈的威胁和恐惧,他怕自己一着不慎就满盘皆输,又变成以前一无所有的情况。

其实他很清楚,李自成手下的农民军,虽然人数没有他的多,但都是在李自成“不交粮”的许诺下募集来的。

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他们攻打明朝军队,都是拼了命去的。

再看他自己的军队,那里面大多都是难民,而且这些人参军只是为了图财图乐。他们整天想着劫掠扫荡,打仗时不当逃兵就不错了。

况且,从过往来看,勤王的人大多没有好下场,左良玉并不是很相信崇祯帝。

事实上,崇祯帝这个人虽然一直励精图治,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对待朝中大臣更是刻薄寡恩。

当年,皇太极曾举兵数十万入关,直逼京城。名将袁崇焕听说后,当即就率军千里迢迢赶去救援。

成功击退敌人后,崇祯却怀疑他与后金军有勾结,以至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而其家人则被流徙三千里。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左良玉自然也就不敢轻易动兵了。

更何况,崇祯皇帝并不只有他一员大将。除了他之外,还有宁远的吴三桂、宣化的唐通、山东的刘泽清。

但当大军兵临城下时,刘泽清已经称病不来,吴三桂的兵一天只走了十几里路,只有唐通真的到了。

可是,崇祯帝并不信他。即使唐通已经说了,他会誓死保卫京城,崇祯还是给他派了一个监军监视。

一气之下,唐通也不干了。

所以崇祯帝把希望寄托在了手握重兵的左良玉身上。而就在左良玉举棋不定的时候,崇祯又向他“加码”了。

他封左良玉为宁南伯,把平贼将军大印交给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并承诺立功以后,可以让他们左氏家族世代驻守武昌。

这的确是左良玉一直以来最想要的答案,于是他马上写了一个军事计划交了上去。但是为时已晚,崇祯已经杀尽嫔妃后,在煤山上吊自杀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明朝的覆灭可以说是由左良玉一手促成的。但令人惊讶的是,作为明朝的“终结者”,左良玉并没有因此而遗臭万年,反而时常被后人称作忠臣。

这又是为什么呢?

良将左良玉

其实左良玉最初并没有什么大志向,他从军只是因为家境贫困,目不识丁,想要混口饭吃。

从军之后,他高大的身材和娴熟的武艺都有了用武之地,很快就晋升为辽东车右营都司。

但是好景不长,宁远卫发生兵变,巡抚毕自肃自杀,左良玉也因此倒霉地丢了官职,还因为拦路抢劫而差点被砍了头。

而后为了糊口,他在侯恂的门下找了个杂役的活儿,也因此而获得了侯恂的赏识。侯恂见他是个将才,就推荐他做了副将。

虽然是“天降馅饼”,但左良玉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当即就对着侯恂磕头立誓,说要是打不出个名堂就“当自刎其头”。

就这样,年轻气盛的左良玉,在贵人的赏识和鼓舞下,表现得十分英勇,屡立军功。

之后因为陕西、河北、河南一带的农民起义来势汹汹,朝廷就将左良玉调回关内,派他去镇压农民军。

此时的左良玉骁勇善战,连张献忠也被他打得只能想办法逃跑,他也因此积攒下了显赫的军功。

同时,随着同时期的名将汤九州、曹文诏、尤世威等人的先后离世,左良玉也逐渐崭露头角,在阵中大有名气,不久后就成为了一代手握重兵的名将。

《明史》中也记载道:“左良玉以骁勇之材,频歼剧寇,遂拥强兵。”

其实从左良玉的战绩来看,他的确是个带兵打仗的能手,因而由此说他是个忠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并且如果没有他的强势镇压,内部动荡的明朝江山也许会葬送得更快。

从结局来看,他虽然没有带兵去救援崇祯,但他保住了明朝最后的军队力量。

崇祯死后,南明弘光政权成立,马士英执政,左良玉的部下纷纷劝左良玉带领他们去南京找“皇帝”,但是左良玉却坚决地拒绝了将领们的提议,发誓一定要守住武昌,挡住满清。

直到后来,李自成在山海关被清军打败,撤向武昌。与此同时,京城又出了真假太子的事,左良玉顿时下定决心,向南京出兵。

这么看来,左良玉好像是忠心的。严格来说,他本人并没有谋反的意思。

作为明朝的大将,左良玉一度冲锋陷阵、英勇无畏地保卫着明朝的江山,并且深得皇帝的信任。

于他而言,只要明朝不倒,他和他的后代可以永享荣华富贵,这就够了。

但也正因如此,左良玉的忠心才不是真正的忠心,他的忠心一直都是有条件的。

长久以来,左良玉在战前首先想到的都是自保。他要保护自己的性命,保护自己的地位,保护自己的富贵。对他来说,手里的军队是他一手积攒来的财富,是他个人的“护身符”,而不是国家的军队。

无人知晓他在崇祯死后,哭得到底是崇祯帝的死亡,还是王朝倾覆后,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将不复存在呢?

就像他打着“清兵侧”的旗号攻打南京,表面上是为了解救太子,但是实际上还是曹操的那计“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他始终顾及的都只有自己。

最终,南京这一仗,让左良玉和南明军队都损失惨重,满清大军坐收渔翁之利,趁火打劫。左良玉的儿子为了保命而投靠清军,给了南明最后一击,明朝就此彻底覆灭。

曾有人说:“有左良玉是大明之幸,也是大明之殇。”

但是,左良玉这么一个实实在在的“草根”,真的能动摇一个王朝的根基吗?

明朝的末路

事实上,早在崇祯上位之前,明朝就已经有衰败之势了。他接手的江山,一开始就是一个烂摊子。

东南地区大旱,又恰逢白银内流、通货膨胀,整个长江以南的地区都深受影响。西北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灾荒,中部的流民越来越多。国家的财政收入连发军饷和俸禄都不够。

崇祯继位后,整个明朝也是多灾多难。

首先是天灾。据《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然后是人祸。从崇祯元年起,陕北、河北、河南等地就闹起了农民起义,从那之后,崇祯就没有一天不在想着“剿匪”的。但是“剿匪”剿了十几年,匪越来越强,兵却越来越颓废。到了明朝末期,更是有后金虎视眈眈,不断来犯。

崇祯在临死之前并不甘心,他曾十分悲愤地留下了一句话,即:“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因为在他看来,让明朝走向终结的并不是他,而是群臣。

作为皇帝,他在位的17年里,始终勤勤恳恳,励精图治,连罪己诏都下了六回。就连史书都说他:“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而明朝末期的群臣,文官党争,高层拉帮结派,武将不谈战争输赢,却一味选边站队。无数的忠诚良将都是被他们这些人迫害至死的,这才导致了朝廷无人可用的局面。

可事实上,崇祯也并没有他自己想象中那么好。

崇祯上任之后,他首先做的不是稳定朝局,而是频繁地更换官员。仅崇祯元年的上半年,六个部的尚书就全换过一遍。再到年底,又换了四个部的尚书。

他之所以这么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清除魏忠贤的党羽。崇祯继位后的第一大功绩,就是解决掉了魏忠贤这个隐患,这让他十分有成就感。

同时,为了彰显自己的圣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将阉党全部清除。所以他开始肆意扩大魏党的名单,然后造成了一系列大案逆案,使得整个朝堂都暗流汹涌,动荡不堪。

由此可见,后来的群臣粉饰太平,迫害忠良,其实都与崇祯的偏信偏疑脱不了关系。卖主求荣的洪承畴被崇祯说成是战败的“英雄”,战死沙场的孙传庭却被崇祯说是畏战。

《明史》有言:“传庭死而明亡矣”。

随着忠臣良将一个接一个的走,崇祯身边剩下的,就只能是些是见风使舵、自私自利的“左良玉”们。所以,当他被李自成困在宫中时,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

他只能绝望地叹息:“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最可悲的是,身为一朝皇帝,崇祯帝直到死前都还在推卸责任、自我感动。

就像人们常常说的那样:“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明朝走向末路,跟满朝的“精英”脱不了关系,跟“小心眼”的国君也脱不了关系。真正的忠臣良将不得善终,精于投机的“左良玉”们却青云直上,这是何等的荒唐!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的灭亡就不再是偶然,而是必然了。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手握80万重兵的明朝名将,眼看崇祯上吊也不出兵,亡国后他却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