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朝夕网 » 洞鉴古今 »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军”:从癌症晚期到肿瘤消失,他做了什么?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军”:从癌症晚期到肿瘤消失,他做了什么?

2007年4月8日,畅销书作家、时政记者凌志军出席了自己的新书发布会。

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就在两个月前,凌志军被确诊癌症晚期,医生断言,他活不过三个月。

凌志军是《人民日报》驻上海的一名记者。1998年起涉足文坛,曾出版过《交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变化》等作品。

凌志军照片

在生病前,他正在为新书《中国的新革命》出版一事忙得连轴转。

据凌志军自己回忆,他当时连续工作了12个月,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周七天,从未停歇。

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总是莫名其妙发低烧,常常在夜里惊醒。

身体的难受没有让凌志军停下工作的脚步。他只会在发烧时强迫自己休息一天,然后继续投入工作。

2007年2月9日,就在新书完稿后第二天,凌志军从睡梦中醒来,只觉得天旋地转,头痛、恶心。

他意识到自己真的生病了,不能再拖下去,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

2月12日,凌志军和妻子从北京医院脑神经外科医生口中获知了那个巨大的噩耗:癌晚期。

脑部、肺部和肝脏上都发现了恶性肿瘤,没有手术机会,只能化疗。

走出房间的凌志军感觉四周的墙壁发出一片惨淡的光芒,他陷入了无尽的绝望。

在回家的路上,夫妻俩手拉手,一言不发,妻子用悲痛欲绝的眼光看着他。

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他又跑去了北京天坛医院,花300元挂了一位权威主任的号。

在整整等待了三个小时后,凌志军见到了主任。他试图向眼前的“权威”讲述自己发病的症状,并寻求一个最终答案。

但是很快他发现,这位主任医生对病人的病情并不在意,反而对着旁边的年轻医生侃侃而谈。

“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他的一个病人,而不过是一个病例,在适当的时候送上门做了他的教学标本 。”凌志军后来回忆起此事时如此说道。

这次求诊没有结果,医院没有给出诊断,也没有给出治疗方案,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凌志军的妹妹在比利时工作,是糖尿病领域的医学专家。为了哥哥,她拿着凌志军的脑部胶片不厌其烦地拜访了大量欧洲医生。

国外专家的会诊结果带来了最后一丝希望:脑部病灶有可能是良性肿瘤;脑部病变和肺部病变可能不存在关联。

因此,凌志军做了一个大胆的、违背国内医生诊断的决定,拒绝脑部手术。

春天来了,离医生们说的“三个月”大限也越来越近。

凌志军照片

在距离“3个月”还剩最后一周的时候,凌志军再次前往医院复查, ct影像显示他脑部的病灶神奇般地缩小了。

这一次,他赌赢了,成功躲避了开颅手术的命运。

接受手术 放弃化疗

凌志军对脑部的病情好转感到欣喜万分,但是他的身上还有另一个随时会引爆的炸弹——肺部肿瘤。

由于此前脑部肿瘤吸引了全部注意力,导致凌志军对左肺上叶的阴影一度采取放任不管甚至无视的态度。

在脑部状况稳定后,他到处求医问药,试图确诊肺部肿瘤的性质。

有一些医生认为他的肺部病灶属于良性病变,比如肺结核或者炎症,但是也有的医生斩钉截铁地告诉他肺部恶性肿瘤的可能性高达90%。

2008年5月底,凌志军接受了左肺上叶切除手术。

媒体报道凌志军的故事

在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他看着身边一辆辆小推车,每辆推车上都躺着一个病人,每个病人身上都盖着一张墨绿色的床单。

他的脑海里涌现的,是从前在屠宰场见过的一排排待宰的猪。

手术病理显示恶性肿瘤,但是因为手术及时,凌志军逃过一劫。他又一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胸部手术后的几天格外痛苦,他遭受了剧烈的疼痛,呼吸困难,高烧不退,大部分时间都昏昏沉沉。但是随着身体的逐渐恢复,他感受到了自身力量的伟大和坚韧。

凌志军在微博分享食谱

术后,凌志军拒绝了化疗。一位老医生告诉他 ,“其实走路、吃饭、呼吸新鲜空气都是治疗的方式。”

他曾经查阅过大量资料,发现就自己这种情况而言,化疗和不化疗的治愈率仅仅相差2%。

凌志军见过太多因过度治疗而去世的例子。他的一个朋友,财力雄厚,在确诊癌症后用尽一切治疗手段,但是仅仅过了3个月就去世了。他决定不让自己重蹈覆辙。

凌志军跑步照

就在凌志军决定不化疗数月后,上海抗癌协会的年会上出示了一组数据:我国有 80%的癌症晚期患者曾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超过疾病治疗需要的过度治疗,全球恶性肿瘤患者有1/3死于不合理治疗,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因为过度治疗而上升了17%。

这些数字让凌志军再一次坚定了拒绝化疗的决心。他甚至觉得,医学越是发达,患者的主动性和判断力越容易被剥夺,病人的恐惧和错误愈加强烈。

“对待癌细胞最好还是和平共处,而不是你死我活。如果采取不分善恶的方式去杀死所有细胞,那就是驱使患者走向死亡”凌志军如是说,“花钱多的办法不一定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改变生活 重新开始

在出院后,凌志军一片药都没有带回家。与其用药物围剿体内的癌细胞,他觉得还不如用自己的方法治愈癌症,恢复体能。

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生活习惯。在饮食上,凌志军选择了多食用粗粮,每天大量喝水。

他学会了把玉米面和黄豆面混在一起蒸窝窝头,用榨汁机榨鲜葡萄汁,不再喝速溶咖啡,想喝咖啡了就自己手磨现煮。

手磨咖啡

此外,他保证自己每日睡眠不低于8小时,每天七点起床吃早饭,晚饭后看一会电视就上床休息,绝不熬夜。

不再用手表,手机也丢到一边,往日电脑里排得满满的行程表总是一片空白。

对于重生后的凌志军来说,“时间不再是金钱,不再是完成工作进度的承载体,它不过是我告别死神走向康复的桥梁。”

他看着在院子里面对风吹雨淋的清洁工,心里想着只要能重头再活一次,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幸福的。

和从前整日坐在电脑前打字不同,他爱上了在户外漫步,坚持每日步行五公里,感受大自然的青葱气息;或者坐在阳台上悠闲地听着音乐,眺望远处的山水白云。

每天凌晨和黄昏,他会走到室外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

凌志军晒食谱

在离家3里之外,有一座柳荫环绕的公园,生病前的凌志军总是匆匆从围墙外走过,生病后他第一次走进公园内,才发现这里原来如此美丽。

沐浴在和煦的日光下,凌志军觉得自己的生命再次被照亮,生机和活力不知不觉回来了。

此外,他还喜欢去一些空气好的地方疗养,比如苏州。

在他到达苏州的第二天,肺部手术遗留下来的胸闷、咳嗽等后遗症就有了明显减轻,在苏州居住了一段时间后,这些症状通通消失了。

凌志军分享旅行照

儿子为他购买了一大堆相声光盘,有侯宝林的,有马季的,有郭德纲的,他和妻子都逼迫自己投入欢乐的世界,忘掉生病的事情。

凌志军和所有病人一样,在确诊后面对着中西医的抉择。他也曾服用过一位名声极大的中医开出的“牛筋汤”和“开胃汤”。

在凌志军看来,大多数人在初次面对重大疾病时都会迫不及待地做点儿什么,尽管谁都不能确定中医偏方的效果,但是它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了精神寄托。

在“自我治疗”的日子里,他写下了“余生最想做的10件事”,包括再吃一次清蒸鲥鱼、再为儿子做一顿饭、再到大海里游一次泳、再去滑雪场滑一次雪、和同事朋友们再见一面。

而这张生命遗愿清单的最后一项,是“告诉所有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人,癌症不可怕。”

新书出版 迎来重生

凌志军没有像医生预见的那样迅速走向死亡。恰恰相反,他明显能感觉到死神离自己越来越远。

2009年的一天,凌志军遇到了社区卫生站一位熟识的老护士长。

那位护士长见到看起来与常人无异的凌志军大为惊讶:“你现在还活着啊?真不容易。别人像你这样的,早死好几回了。好好珍惜吧!”

(凌志军照片)

凌志军听后却是哈哈大笑。

2012年3月15日,他迎来了新一轮的复查。

复查结果显示他颅内病灶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见新的异常,癌胚抗原指标回归正常,而术后幸存的那片肺叶也在生长,填满了原本空荡荡的左胸。

医生告诉他,“从此不要再把自己当作病人啦!”

5年来,这个家庭第一次享受到生机盎然的快乐。当他终于重返滑雪场的那一刻,他给每一个朋友都发送了一条短信:凌志军重返滑雪场。

这是重生的喜悦。

凌志军滑雪照

在刚生病的时候,凌志军总是怨天尤人,反复纠结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

他曾无数次置身于医院的拥挤、混乱和繁忙中,观察病人,观察医生,同时也思考自己。

可是在自我治愈的过程中,他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开始感恩上天曾经赐予他的一切,包括和美的家庭,真挚的朋友,热爱的事业。

在医生宣告他不再是病人的那一年,他带着妻子去了阿拉斯加。在冰天雪地之间,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体能的恢复,心灵的治愈。

《重生手记》内页

2012年10月,凌志军整理并出版了自己在过去5年写下的抗癌日记:《重生手记》。

如果说此前的作品都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世界,那么《重生手记》就是他本人游走在生与死的边缘时的切身体会,他想将这些刻骨铭心的体验告诉那些被焦虑和绝望情绪包围着的病人和家属们。

在引言中,凌志军说自己将过去5年的治疗经验和走过的弯路都写进了这本书里,但他也提醒读者不要盲目效仿自己的办法:

一定要在听从医生建议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治疗道路,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实在太大。

他告诉所有和自己同病相怜的人,将癌症看成是一种慢性病,而不是绝症。

必须有足够的坚强,去接受那些应当接受的治疗,也应当具备足够的勇气,去拒绝那些不应当接受的治疗。做一个聪明的病人,而不是做一个“听话”的病人。

凌志军在安然渡过五年危险期后依然面临复发的风险,他依旧对当初那种死到临头的感觉心有余悸。但是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恐惧,反而能够以相对平静的姿态去面对生死。

从一个被医学宣告只剩下三个月的病人,到恢复健康重归正常生活,在鬼门关口走了一遭后。凌志军不再谈癌色变,他对死亡的理解变得达观和通透 :死,是归宿;而生是走向死亡的路途。

他于死神镰刀下书写的那本《重生手记》,也在源源不断地为正在遭受疾病折磨的人传达力量和希望。

参考资料:

一个“向死而生”的传奇

睁大眼睛,端详死亡

一个癌症患者的中国式求医路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朝夕网 » 抗癌成功第一人“凌志军”:从癌症晚期到肿瘤消失,他做了什么?